6月7日,周二,多云到晴。
今天是除了上海以外,别的省份开始高考的日子。上海因为本轮疫情影响,罕见地推迟了一个月到7月7日。
其实我们上学那会儿,全国高考就在每年的7月7~9日。七月流火啊,边答题边挥汗如雨,考卷都湿了的情形,现在的考生们肯定体会不到了。那时候条件差,考场没有空调,甚至连吊扇都没有。即便有吊扇也不便使用,因为会把试卷刮得满天飞。那时候临到考试,考场要从冰库调运冰块放到考场的大桶里用于降温。我至今还记得当年考试时,脚下踩了块冰的激灵凉爽。那时候的考场也有同学因原本就紧张,再加上炎热难挡,有在考场晕厥的情况发生。一直到2003年教育部才正式决定,将每年的高考调整到每年的6月7~9日,这是特别人性化的政策。
我们那时候的高考一般都是全国统考卷,没有现在这么些省份的单独命题。所以为了照顾地区时间差,也为了避免电话透露试题,所以我们上午的考试是9:30开始,此时的新疆时间相当于早晨6:30。
现在的考试是3+X,也就是语数外+综合,轻松多了。我们那时候理科生要考7门,最后一天的下午可是要考2门的。我记得那年夏天高考结束,整个人疲劳到了极致,昏昏沉沉地在家里睡了两天才缓过劲来。
每年高考的第一门肯定是语文,雷打不动,而语文最重要的就是作文。我们那时候是120分卷子,作文占50分。作文的出题方式跟现在差不多,有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等。有人作文写的是真的好啊,比如我们老板的高考作文满分,太厉害了。也有人每逢作文,头都大了,挤牙膏似的,写不出什么内容。更有跑题者,出了考场被老师点拨后后悔得哭天抢地的。
要说作文的重要性,怎么都比不上科举制度的那个时代了。拿明清科举来说吧,三篇文章定终身,太过简单直接粗暴。那时候的高考叫做乡试,考生要连续考9天6夜,分别考八股文,官场应用文,论述文。考生要自备干粮和水,那时候考生的痛苦比我们现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篇文章定终身,确实太过片面,以现在的观点看来偏文科的考生们就讨便宜了。不过细想一下,通过写文章来考查学生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谓文如其人,一篇好文章,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谋篇布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旁征博引能力,缜密细致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生需要以文字透过笔端表达出真实的学识见地,通过文字的力量来征服考官挑剔的眼光。这样看来,一篇文章,也确实也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十年寒窗苦,一飞冲天时。祝愿莘莘学子们都能考出好成绩,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