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 0评 / 0

图文 ︱ 太集春申©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https://wezon.net/?p=521]

位于虹口区的多伦路,总长度也就一华里有余,虽说街道两侧有鳞次栉比、风格各异的历史保留建筑,可在上海这样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还是不太起眼。但当你了解了它的历史与文化,就会觉得并非浪得虚名,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它也曾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因此,2010年6月12日,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经国家文化部、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化报社联合中国文物报社举办的一项评选推介活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明确了6条标准,分别是:历史要素、文化要素、保存状况、社会知名度、保护与管理。多伦路能够最终获评,说明它在这几方面受到了认可,也说明政府在开发与保护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投入了可观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记得2016年11月探访了上海的另一条历史文化名街——徐汇区的武康路之后,在我的博文[《武康路探幽》]中,就曾说要把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也细致地探访一遍,一直惦记着,直到今年才得以成行。去的时候,虽适逢周末晴天,但人气不高,有点冷清。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再往前追溯,原是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话说清朝时有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曾受光绪皇帝接见,获赐游学进士),光绪二十八年,任上海译书院院长。这个洋人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买下了这片中、美、日三不管的土地,填河造路,招商引资。完工后,大清公共租界工部局给这条路命名为窦乐安路。1943年10月,随着所有租界被汪伪政权收回,以内蒙古的多伦县为由来,改名“多伦路”,其实也还是窦乐安(Darroch)的英文译名罢了。

多伦路的街道平面呈“L”型,东接四川北路,北接四川北路和东江湾路交界处。街道蜿蜒而行,曲径通幽。近年,经过修葺翻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沪上人文风情。入口的石库门式牌楼上,是已故的原上海市市委书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题写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 打破传统,上海唯一的中式风格教堂

多伦路号称“现代文学重镇”,那是在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运动的巨匠,像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以及丁玲、柔石等一群左联作家,都曾频繁聚集于此,就是在这里,陆续发表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而这里的公啡咖啡馆、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历史建筑,使这条路成为海派建筑的博物馆。改造后的街道两旁,结合建筑与室外开敞空间,布置了多组形态各异的名人雕像,风吹日晒,尘土满面,看来故去的名人也不好做啊。说到郭沫若,记得上学的时候,很欣赏他的文采和他早期的作品,及至日后多一点了解他,又不齿于他的人品……

多伦路是一个适合慢慢闲逛的去处。从瞿秋白、陈望道、沈尹默、内山完造,到景云里、中华艺术大学、上海艺术剧社,海上旧里等等,积淀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激荡文坛的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闻到厚积薄发的近现代文化气息。在这里,你可以去品味它的历史,感受它的文化脉搏。

△ 鲁迅的日本挚友内山完造书店旧址

多伦路的路面采用各种石材铺就而成,与道路相连的还有一条条被绿树层层遮掩的幽静小巷,通往庭院深深的各式古老洋房。街道两旁一排排的小门面,经营着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商业业态,皆关风雅。还有几家私人开办的民间博物馆,收藏展示字画,古董,年代物件,红木器具……但由于缺乏人气,加之利润空间有限,收入甚至不能抵扣房租,生意难以维持,一派萧条景象。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维护与运营,既矛盾又统一。地段与内容,是历史与自然的产物,如何聚集人气,才是支撑场所的关键。而如何打造知名度与品牌形象,更是个费思量的问题。逛街时我发现环境问题是个重要的方面,落叶枯草并非垃圾,人为乱丢的生活垃圾却煞是让人头疼,也煞了风景,须及时清理打扫才是。道路场地的运行与维护,停车场地的规划与管理,适合地段氛围的商业必须要有,策划、包装,适度的商业化运营,都是必不可少的。商业业态的调整与更新,也要与时俱进。我在想,是否可以委托专门的运营机构,来进行专业化管理,商业化运营,以改善环境与形象,增加人气与活力,更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多伦路的最北端,出了牌楼,对面穿过四川北路,就是鲁迅公园。旁边有条“甜爱路”和"甜爱支路”,瞧这路名,真是腻歪得不要不要的,喜欢秀恩爱的可以去Mark一下。

逛街,其实不单单是吃喝玩乐,更是体验生活,增长见识。与同伴一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享受着闲情雅致;在不同的场景中往来,体验不同的生活阅历,接受历史与文化的熏陶。你在街上看风景看人,而你,也是这道风景的一部分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