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筑设计要点研究

图·文 太集春申© ︱ [https://wezon.net/?p=1592]

【摘要】本文针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筑设计,从功能与构成,工艺与运行要求,设计要点,以及其他事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为设计过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心供应;建筑设计;要点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一般简称“中心供应”,或英语缩写“CSSD”。

1.功能与构成

CSSD主要功能区包括工作区和辅助区两大类。按洁净度分区,又可划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以及一般工作区(器械库、被服库、敷料库)。其中,工作区包括:
(1)去污区:对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包括运送器具的清洗消毒)的区域,属于污染区。
(2)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对去污后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进行检查,装配,包装及灭菌(包括敷料制作等)的区域,属于清洁区。
(3)无菌物品储存发放区:存放,保管,发放无菌物品的区域,属于无菌区。
辅助区包括:护士办公室、培训 / 会议室、值班室、休息间、更衣室、卫生间、淋浴间、生活垃圾暂存间等。以及联系上述不同洁净度区域的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缓冲间等。

2.工艺与运行要求

现代CSSD的特点是,供应品种多,涉及科室广,使用周转快。每项工作均关系到医、教、研的质量与效率,其工艺与运行要求是设计工作十分重要的依据,也是现代医院物资供应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布局合理,流程清晰,职责分明,制度完善的消毒供应中心,是确保现代医院具有高质量供应的前提。
其工艺与运行要求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工作路线强行单向通行,不得逆行,应严格区分无菌物品、清污物品,按流程操作不得逆行,每个区域都有着严格的人员流动方向、温湿度及空气压力要求。应严格按照:清洗→消毒→检查→准备→打包→灭菌→储存→发放的工艺流程进行设计,保障运行。

3.设计要点

完善CSSD的整体设计,要做到合理的建筑布局、科学的工艺流程、专业的设备配置,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促进现代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科学发展,为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提供保障。
3.1设计依据
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标准及建设单位的使用需求。目前,涉及CSSD的规范依据主要有:
(1)国家标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
(2)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
(3)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WS 310.1-2016
(4)卫生行业标准《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
(5)各地卫生管理部门消毒供应中心评审与验收标准
3.2面积指标与占比
关于CSSD的建筑面积配建指标,2009年发布,2016年修订的WS310.1《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7.2.3指出,建筑面积应符合医院建设方面的有关规定,并与医院的规模、性质、任务相适应,兼顾未来发展规划的需要。考虑到地区差别,规范对面积配比未作统一要求。统计分析各省指标,可作为参考依据,见附表1。
附表1 各省消毒供应中心验收标准中建筑面积的要求
832366CE-5505-4E37-920F-0117F21F6AA3

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各省对CSSD的建筑面积要求多数集中在0.7~1.0m2 : 1。实际设计中,一般以每张病床0.7~0.9m2设定建筑面积为宜。设计时一般按照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域面积比1 : 2 : 1来进行布置,辅助区域(包括办公、生活区、设备用房)占总面积的10%~15%进行布局。
3.3平面功能布局
CSSD的设计需要科学合理、便捷高效的平面功能布局,以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和物品的存放和流通。
(1)CSSD一般设置在相对独立,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通风照明条件良好,与手术部有便捷联系,方便供应的区域。
(2)CSSD宜设置在低楼层区域自成一区设计,不宜设在地下室,宜与医院的其他功能用房区域有直通的污梯与洁梯便捷联系。应按照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区布置,并应按照单向流程布置。工作人员的辅助用房应自成一区。
(3)布局采用通过式,按照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布局。平面布局常见方式有直线型,L型,U型,可结合建筑平面的面积与形状、尺寸来综合布局。见附图1平面布局模式参考及附图2参考案例平面。
(4)各功能用房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污染区应设收件,分类,清洗,消毒和推车清洗(消毒)功能用房。清洁区应设置敷料制备,器械制备,灭菌,质检,一次性用品库,卫生材料库和器械库等用房。无菌区应设置无菌物品储存用房。
(5)布置必要的设备设施用房,各种清洗、消毒、灭菌设备以及水处理系统。
3.4流线与流程
从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采用单向流程,不得交叉。
污染区工作人员流线:换鞋→更衣→休息室→缓冲区→污染区。
清洁区工作人员流线:换鞋→更衣→休息室→缓冲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
无菌区工作人员流线:换鞋→更衣→休息室→缓冲区→无菌区。
污染物与清洁物品、无菌物品应严格分开。进入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的工作人员均应经缓冲间卫生通过。
附图1 平面布局模式参考
0DAE6C6C-748D-41EC-A9C8-2A863C1EAC64

附图2 参考案例平面
7ADA9C4F-264C-48FC-A57D-1C01E5BADB73

3.5室内环境
(1)内装修:饰面材料表面应光滑平整,不易生成与吸附灰尘,无死角、缝隙,所有阴角需作弧形处理,以便于冲洗、清洁与消毒。楼地面材料应选用防滑耐磨、不开裂的整体性材料,以PVC地胶或环氧自流平为佳。 内墙面一般选用墙砖、无机预涂板,顶棚宜选用彩钢板、无机预涂板为佳。无菌区与清洁区、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的物品传递窗应采用双层构造,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2)通风与照明: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照明,以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物品的质量。
(3)空气净化调节装置:一般采取正压送风方式,以保证室内区域空气洁净。灭菌区→清洁区→污染区之间的各室压差控制在5~10Pa,并且洁净区压差要求高于污染区。
(4)温度、湿度控制:需要对药品、器械和耗材等物品的存放环境进行控制,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情况下,温度控制范围为15℃~25℃,相对湿度控制范围为50%~60%。
(5)监控与管理:消毒供应室需要配备物品智能化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以方便对物品进出,存放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4.其他事项

(1)目前,各地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成立,给医院的无菌物品供应提供了另一条解决途径。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高度集中化与专业化,不仅可以减少设备资金的重复投入,也可以在提高无菌物品质量的同时降低医院的风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选择。
(2)在遵照规范的限制要求及必要的功能空间前提下,还要考虑医院现状特点及未来发展的预期,要给未来预留发展空间。
(3)需要注重收集参考当地消毒供应中心验收标准,满足其相应的建筑面积指标与工作流程规定。
(4)预留供应流线的水平洁污通道和垂直运输设备,特别是建筑的低层与高层区域洁、污电梯的对应关系。
(5)消毒供应中心设计,还涉及医疗物品的存储、运输与管理,安全和卫生都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设计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定。
5.结语
以上是针对医院项目建筑设计过程中,关于消毒供应中心设计的要点分析、研究与总结。在具体项目的方案设计过程中,尚应根据医院定位、性质、特点、规模、发展,并结合使用和运营需求等综合确定。

【参考文献】
[1]《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
[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
[3]《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
[4]《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WS 310.1-2016

原载于《工程建设标准化》2024年第4期

,

读书|余华 – 《兄弟》

太集春申© ︱ [https://wezon.net/?p=1587]

余华2006年的长篇小说,我将它定义为“荒诞现实主义”作品。

讲述了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年前看过上半部,日子过得太苦了,实在看不下去了。上半部现实中夹杂着荒诞。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命运惨烈,毫无尊严。艰苦动荡的环境逼得人卑微地生存,苦涩心酸,压抑,愤懑。多数人为了自保,义无反顾地加入迫害群体。少数人忍辱负重,但求自救,实在不行,只能不惜以命抗争。

终于看完了下半部,没想到日子倒是有得过了,人活的却更苦了。下半部荒诞中折射出现实。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搞活经济,为了面子而活,纵乐,浮躁,癫狂。

主要人物

李光头:自私,疯狂,贪婪,盗亦有道,守信。善于把握机会,善于变通,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但还算保留了一点点人性。
宋钢:善良,纯真,或者说太过天真。软弱无能,永远为别人而活,不懂得变通,不善于交流,一根筋,认死理。
宋凡平:正直,阳光,内心坚强,乐于助人,重情重义。有知识,有能力。却过于理想主义,缺乏一点变通,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李兰:传统女性,悲情色彩,忍辱负重。缺乏独立自强的精神,男人的附庸,痛苦屈辱与幸福自信,是靠两任丈夫给的。
林红:串起了整个故事的始终,命运多舛。美丽重感情,勇于追求理想的爱情。爱慕虚荣,屈服于自己的欲望后,干脆随波逐流,破罐子破摔,彻底沉沦。

读到了什么

命里只有八斗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人性的复杂,是环境造就,还是灵魂深处的唤醒?
人生充满变数,时代推波助澜,要不抗争,要不顺从。要想既不害人,又不损己,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需要懂得变通。
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晖有多么美丽。
也许大家在心底里都理性地认同宋凡平、宋钢,但每个人都直觉地希望成为李光头,这就是这个社会的荒诞与悲哀。
没有得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得到了,也就那样。
欲望是永恒的动力。

写得最好的两段

1.宋凡平为了去上海接治病回来的李兰,在车站被活活打死
2.宋钢怀着对生活的无限眷恋,从容地去卧轨自杀

读书|迟子建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太集春申© ︱ [https://wezon.net/?p=1579]

迟子建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因魔术师丈夫去世,饱尝生离死别的悲痛。在她的疗伤之旅中,她目睹到芸芸众生的苦难,窥见到人间各式的哀伤。每个人都陷于自身的伤痛,是悲天悯人之心令伤痛被看见,被疗救。

目录:
第一章 魔术师与跛足驴
第二章 蒋百嫂闹酒馆
第三章 说鬼的集市
第四章 失传的民歌
第五章 沉默的冰山
第六章 永别于清流

读到:关键词
迟子建,中篇小说,女性笔触,敏锐细致,观察力与想象力,各种比喻是一绝。生活的不易,人物表象背后必有深层次的原因,人性,悲天悯人,个性不易被理解和包容,善良与世俗,利益与亲情……

自己动手,全屋Wi-Fi

quanwuwifi

家里网络不畅,客厅里的无线路由,经由餐厅的易展无线中继,到书房里的信号还是不好。客厅里的NAS跟卧室里的有线网络还不是一个域,使用起来速度与效率受到影响。看看如今全屋网络覆盖比较普及,作为理工男,周末时间自己动手,我也试着搞一套吧。

看网上介绍说AP面板可以直接跟光猫的网线连接,狗东买了几个TP-Link的AP面板,利用周末安装部署。原来的有线网络面板拆掉,改成水晶头连接AP面板。接上了一看,压根没用,AP面板上的灯不亮。网线接上电脑,可以ping光猫的IP地址,说明水晶头制作没问题。分析一下,AP面板要起到无线路由作用,那得有电源啊。查询了一下,得利用前端路由器的POE通过网线供电,所以还得配上AC才行,光猫没有这个POE功能。赶紧下单,好在狗东快递速度真不错,上午下单,傍晚收到了。AC拆盒装入弱电箱,接上电源,插上网线,AP面板亮灯,搞定。连上电脑web设定好局域网与无线Wi-Fi,顺利上网,速度杠杠的,之前的痛点问题顺利解决。唯一遗憾的是原来的华为无线路由,接上AC路由器的话,不能在同一个网段。看网上说可以设定无线路由为桥接,但是没找到这个选项,看来只能让它退役了。

网络上的信息,有参考价值,但也不能全信,毕竟每个产品都不尽相同。还是要自己动手,试了才知道。看着最终的劳动成果,虽腰酸背痛,也颇有成就感,理工男爱折腾,也还是能做点技术活的。另外有一点感受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顺手的,好用的工具太重要了。水晶头、网线、破线剪、网线钳、网络测试仪、螺丝刀,美工刀、尖嘴钳都有了,干起活来很利索。但是唯独缺了个多功能寻线仪,弱电箱里那么多网线,要找它们是那个房间哪个位置的,可麻烦了,只能用排除法一个一个去试,浪费时间精力。

闲暇时间,动动手,动动脑,改善生活环境与质量,不亦乐乎!

雨的遐想

7月2日,周六。深圳,台风暹芭继续带来狂风暴雨。这个周末,看来不能出去看自然山水了。

早晨,独自一人坐在酒店一楼餐厅,边享用早餐,边看窗外风景。多久未曾如此闲情逸致地听风观雨了。

我属于比较喜欢下雨的那类人,无论多大都不恼。印象中,孩提时代上学期间很少打伞,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不带伞。学校离家说远不远,说近不近,走路也就15分钟的路程。那时候偶然遇上下雨,家人基本上没有送伞的。一方面是大人忙,另一方面那时的孩子没那么娇气,自然而然地淋着雨回家。雨不大还好,坚持会儿就到家了。雨实在大了,就在街道上找个遮雨处躲避一阵子,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久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对于雨水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尤其是每年的6月初到7月初,总有一段梅雨季节。雨说来就来,滴滴答答,连绵不断,而且雨量还特别充沛。这段时间,空气湿度大,室内都是湿漉漉的,地板上能凝成水珠,衣物基本上很难干透,感觉一切都要发霉的样子。所以小时候我们总听大人们说,以为就叫“霉雨”季节。

雨是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现象,水汽蒸腾上升便成了云,遇到合适的温湿度又凝成了雨。雨落下便滋润了万物,净化了空气,荡涤了心灵。但是只有水汽蒸发却不一定能形成雨,所以有的地区一年四季几乎看不到雨。

记得前几年去新疆旅行,走进过吐鲁番盆地。周边是天山皑皑的白雪,脚下是雪山融水流入地层深处,也有葡萄沟淙淙的流水,按理说水汽并不少。然而由于盆地低洼,加之砂岩化荒漠土壤,令热气积聚,周边又是高山绵延遮挡了与外围冷空气的交汇,不能形成合适的温湿度,当然也就无雨可下了。据说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这才造就了火焰山的美名和极端干旱酷热的天气。

下雨也是缘。合适的季节与天气,遇上合适的温湿度和周围环境。要是再遇上合适的人和心情,那便再美不过了……

香港回归25周年

7月1日,周五。深圳,受台风暹芭外围影响,时有阵雨。一整天窝在酒店,未曾出门。

今天是香港回归25周年,高调庆祝,是因为香港对中国未来的重要性。东方明珠的桥头堡作用,以及她的制度规则体系,是中国继续推进全球化的宝贵财富。所以政治学者郑永年说,美国西方想用规则封杀中国,而中国反制的关键在香港。

翻看香港回归的旧照片与旧视频,弹指之间,25年,人生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过去了,不由心生感叹。回想一下,25年前的1997年,我在哪里,在做什么工作,业余时间干些什么,当时的生存状态什么样?25年以来,于我个人而言经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遗憾?下一个25年,还有哪些目标,想做哪些事,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规划实现,实现了如何,未能实现又如何?

诗仙李白在骈文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光阴易逝,人生短暂,欢乐难寻,何尝不是呢?当一切都与利益挂钩,当人们都在一本正经地评论哪个城市搞钱最直接高效,社会与人已经彻底物质化、金钱化了。如今的中国,再与人谈精神,讲情怀,怕是会被人用异样的眼光斜视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即便有言,却与谁说?

记忆与思维

6月30日,周四。深圳,多云。

上半年的最后一天,一不小心,被酒店门锁把头磕伤 了。附近诊所处置伤口,我说倒霉,又把头磕了。医生说,你该庆幸,只磕伤这么小一块。好吧,话听起来确实有点哲理,不过受伤的总是我。记得小时候跟小伙伴们玩耍,被一块瓦片砸伤过头。去年出门时被院门横档磕伤过头。所以我说觉得最近有点倒霉有点儿背。

在我们故乡,有个说法,头破流血会影响头脑智力。要是这个有道理的话,怪不得我感觉记忆力大不如前呢。一般的头部受伤流血,是不是影响智力与记忆力不知道,倒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确有下降,这是人走向衰老的客观规律。前段时间,刚过50岁的罗振宇接受采访时说,担心老了会得老年痴呆,偶然看到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还能弹得一手好钢琴,认为弹钢琴对延缓脑部衰老有益,便开始学钢琴了。殊不知高龄还能弹钢琴,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手部肌肉的物理记忆力罢了。

人也是真的奇怪,以前上学的时候记忆力是真的好。记得初中体育课,遇雨天改在教室里上,体育老师给我们讲各种体育知识。听的饶有兴致,几年下来记得很清楚,到现在也还记得。比如乒乓球世乒赛男子团体赛冠军斯韦思林杯,女子团体赛冠军考比伦杯。羽毛球世锦赛男子团体赛冠军汤姆斯杯,女子团体赛冠军尤伯杯。全程马拉松的距离是42195m,美国选手海因斯是人类第一位百米跑进10秒的运动员,等等诸如此类的知识点,真的忘不掉。以前唱歌,歌词唱个几遍便能熟记于心,现在不看着歌词根本唱不了歌。以前跟自己打过交道的人很容易就记住了,现在出门办事,出差公务,别人介绍了姓名,没过一会儿就想不起来了。

到如今,越来越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太有道理了。有随身携带的手机,备忘录可以随时记录重要信息,印象笔记、Notion、有道云笔记、Onenote等App可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据说以后人类的记忆力与计算能力不那么重要了,反倒是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方面的能力等等,越发显得更为重要与不可或缺了。

不管怎样,大脑的思维能力还是无可替代的。所以我坚持每天持续输出文字内容的习惯,这对锻炼自己的观察力与记忆力,逻辑思维与文字表达,都有点好处吧。

游龙城公园

6月26日,周日。深圳,蓝天白云水晶天。

傍晚五点出门活动,阳光依然强烈,今天的目标——龙城公园。

地图上看起来好大的一片,想象中龙城公园应该是龙岗城区中心的自然山水园林,然而却是错了,其实叫它龙城山郊野公园更为合适。山高百余米,高低错落,层林密布,山顶可望而不可及。盘山公路,随着山势蜿蜒曲折,沥青细石铺就,既可车行,也利于步行,对膝盖友好,却是少了些自然野趣。自然景点不多,人工景点更少,基本上就是一个原始山林状态。也有几条登山步道,只是人工痕迹太重,与山形地势结合不好,稍显突兀。

不过这些不影响登山的心情,信步而行,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心跳加速,却感觉心旷神怡。只要是自然风景,我都喜欢,沉浸在群山的怀抱,心情自然舒畅。恰逢周末,附近居民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或夫妇相伴牵手而行,或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登山锻炼者也是不少。

也有几处让人眼前一亮,瞬间沉醉的迷人风景。公园东门附近有一处葫芦形的山间池塘,青山倒映绿水中,周边翠竹丛生,绿草苍苍,水面又有小荷尖尖立,世外桃源一般的安静秀美。公园的东北侧有一片山间坡地 被打造成人工草坪,绿草如茵,又有嶙峋古树,相得益彰。待到夕阳西下,林深不见余辉,回首望处,却见一抹金黄映照在山顶绿树上,别样的风景。

看看天色已黑,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算算这一路,徒步走了将近十公里,也没觉得累,身心反而觉得特别放松。欣赏风景与健身锻炼,两全其美,不亦快哉!

宁波飞深圳

6月25日,周六。晴热,宁波飞深圳。

早餐后整理行囊,从宁波栎社机场飞深圳。打车去机场途中,接到了海曙区高桥镇防控办流调电话。我如实告知了行程码不带星,有24h的核酸报告,目前居住地,接下来的行程。完毕我感觉不好,一查健康码,浙江范围内我的健康码被赋黄了。这是以什么为依据的骚操作,简直是乱象丛生,毫无规则可言!

这时候车已经到机场,赶紧打电话给市、区、镇三级防控办,不是打不通,就是占线。实在没办法,赶紧跟候机厅入口管理人员一通解释沟通。见我有24h核酸,行程码也没问题,就默许放我进候机厅了。办理了登机牌,又凭24h核酸报告盖了核验戳,通过安检后,这才松了口气。疫情搞得出行太困难了,这种折磨不知道要延续到什么时候。

下午到了深圳,机场做了核酸后,顺利放行。先期到达的同事建议我不要住在福田区和罗湖区,这两个区最近有无症状出现,正在严控。街区里面,也能看到不少地方在排着长队做核酸。哎,才出虎穴又入狼窝,深圳能否坚持住不带星啊!

傍晚上街转了圈,看到了几个比较新颖独特的新建建筑,设计感强,泛光照明设计的也很不错,夜景很是漂亮。深圳不愧是设计之都,设计师的思想也比较开放前卫,善于创新。深圳的地形地貌总体上以山地坡地为主,建筑布置往往是见缝插针,局部区域的规划建筑群范围内小环境还不错,但是周边市政道路与配套设施就差了些,整体环境略有欠佳。毕竟深圳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新兴发展起来的一线城市,市政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需要一个过程与历史积累。

另外,深圳的绿化做得是真的好,除了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有利因素外,政府的重视,生态环境线的规划与保护,经济发展所能够提供的保障和投入,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等等各方面都是重要的条件。随处可见的街心公园,开放式大规模的市民公园,结合自然山体森林的保护与开发的森林公园。深圳满眼是绿,有山有水有海,不管 来了多少次,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终于“洗白”

6月24日,周五。宁波,晴间多云。

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行程码,终于消星。上海的行程记录用了14天时间主动“洗白”,我应该是高兴还是悲哀?希望上海疫情完全控制住,早日全面消星吧,这对有出差需求的人,影响太大了,出门在外受尽歧视与特殊关照,仿佛脑门上顶着俩字“病毒”。今天订明天的深圳机票发现,宝安机场,目前对于上海过来的旅客的落地政策还是“劝返”,真令人难以置信!

午后3点多项目评审会结束,刚回到酒店。忽闻窗外乒乒乓乓下起了冰雹,持续了有20分钟的样子。虽然完美避开了极端天气 ,还是有点后怕。雨后上街去吃点东西,街道上被冰雹砸落的树枝树叶满地狼藉,汽车引擎盖上都是冰雹砸出来的坑坑洼洼,车主要心疼了。

傍晚时分,考虑到明天要去深圳,尽管核酸报告也还在48h的范围内,保险稳妥为先,又去做了附近做了核酸检测。然后,绕着三江交汇与外滩一大片区域转了一大圈,近距离接触感受宁波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重点欣赏几座桥与几幢新颖的建筑。从庆安会馆到庆安公园、经甬江大桥看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在此三江交汇。再下到宁波老外滩沿甬江北行,老外滩的滨江景观带改造建设尚未全线完工,不过风貌初现。中马路的酒吧街因为疫情的影响,大部分都是歇业状态,冷冷清清,一片萧条景象。外马路走上外滩大桥过江到了对岸,沿着滨江绿化带南行,走到书香文化园及宁波书城。

看到新华书店进去逛了圈,如今都在网上买书,或是买电子书,好久没逛这么大的实体书店了。看到这么大的经营场所,这么多各式各样的书籍,都有点不太适应了。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即便天天阅读,一年下来,所阅数量也是有限。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大概只能按照推荐书单或者书评来阅读,其余的只能是随机或者随缘了。溜达了一圈,买了一部大块头著作,郑永年的《大趋势—中国下一步》。书香文化园东南入口的对面有条茂兴街,各种风味的美食,看着比较热闹,有点诱惑人。

一个人不紧不慢地散着步,看着风景,走了六七公里,汗微出,天已黑。回到酒店,泡上一杯香气四溢的绿茶,坐下来好好享受阅读与码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