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9月1日,开学日

 

真好,今年的开学日是周日,孩子们还可以休息一天,把没完成的暑假作业赶紧补上。不过有的学校却提前报到了,比如我们家旁边的这个小学。傍晚出去遛狗,看到有学生家长带孩子来学校熟悉环境。学校的后门附近,运送新教材的卡车师傅在忙着卸货。明天这些散发着油墨书香的新书,就会发到孩子们的手上。新的学期开始了。

开学了,孩子们有点沮丧,开心的暑假这么快就结束了。家长们却是高兴得很,“百鸟归林”“百兽归山”,终于不用成日地为娃们操心了。开学了,早晚上下学,背着大书包的孩子们和接送的家长充盈着小区周边的环境,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开学了,明天起的上班路就不那么通畅了,早上上班路上得多出半小时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比我们当初好多了,不过他们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考学的压力,都比我们当初大得多。我们当初的小学和初中,真的没有什么学习压力,感觉就是稀里糊涂,无忧无虑地长大了。

上学的时候盼望早点长大,去未知的世界里去闯一闯。长大以后面对社会的纷繁复杂与生存压力,又怀念当初的青葱岁月和单纯无忧的学习生活。这种矛盾的心理历程,你是不是也有过?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is a Sunday, so the kids can still catch up on unfinished summer homework. But some schools are open normally, such as the primary school next to my home. Out walking my dog in the evening, I saw some parents bringing their children to the school to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environment. Near the back door of the school, truckers delivering new textbooks were busy unloading. Tomorrow, these new books, scented with ink, will be distributed to the children. A new semester has begun.

When school started, the children were a little depressed, and the happy summer vacation ended so soon. The parents are very happy, “a hundred birds return to the forest” and “a hundred beasts return to the mountain”, so they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the babies all day long. The children with large bags and the parents who rode or drove fille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community, and everything returned to its former vigor and vitality. The commute to work from tomorrow will not be so smooth, and it will take an extra half an hour to get to work in the morning.

Now children’s learning conditions are much better than we were, but the knowledge they need to learn and the pressure to take exams are much greater than we were. When we were in prim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we really didn’t have any study pressure, and we felt like we were just confused and grew up carefree.

When people in school, they hope to grow up early and go into the unknown world to break through. While growing up, we faced the complexity of society and the pressure of survival, and we missed our childhoods and the simple and worry-free study life. Have you ever had this kind of contradictory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题图·colorhub.me

,

读书 | 辛苦一世,所为何事?辛酸一生,所为何来?

——《好人宋没用》读书笔记

文 ︱ 太集春申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https://wezon.net/?p=154]

好人宋没用

5天的业余时间,读完70后上海女作家任晓雯38万字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2017年新浪读书榜单排名第1的作品。

看罢掩卷长叹,太苦了!所以有人觉得这部小说,是女版的《活着》,还真是,从小说的开篇题记“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fn)就可以看出端倪。

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苏北女人——宋没用,从苏北阜宁,随家人逃荒至旧上海,历经磨难屈辱,艰难立足生存,艰辛而平凡的一生。透过这个平凡女人一辈子的卑微故事,折射出旧上海十里洋场光鲜亮丽背后的历史印迹和时代变迁。

赤贫中出生的多余的幺女,上有二姐一兄,生下来就被父母嫌弃,故而起名“没用”。这样一个“没用”的女子,却能尽己所能,为父母养老送终,贴补游手好闲的哥哥。又几乎凭一己之力,拉扯大五个儿女……她像很多旧中国的人一样,熬过了战乱灾荒饥饿,熬过了政治社会运动,顽强地活着;也像很多中国人一样,默默恪守着对人“有用”的本分,勤劳善良,忍辱负重,艰难地向前挪步,努力做着自己认为“有用”的事情。

宋没用的一生,于平凡中见不凡,以弱小无助的身体,扛起了家庭与生活的重担,一辈子忘我的、无休止的忙碌。这样一个卑微的女人,一生似乎永远都是为别人而活,奉献自己,燃烧自己,及至灰飞烟灭。在那样一个社会与时代背景下,并不是善良与坚韧不拔,勤劳与不计回报的付出,就能熬来一个好的结果。

宋没用一生中唯一的一段幸福自足的时光,是丈夫杨仁道带给她的,可惜很快就因天性善良,毫无防备之心,被算计,被套路,仅有的幸福很快就消失殆尽。可是即便这样,即便日子仍然过得很苦,每当山穷水尽,万劫不复时,却又总能逢凶化吉,柳暗花明,得以苟延残喘。这总让人想起《圣经》上的那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让读者在心酸之余,多少还能有一丝温暖的慰藉,让人宁愿相信,好人还是有好报。

小说采用单线型结构,简单清晰。以宋没用的一生为主线,以母亲方桂花、婆婆杨赵氏、东家倪路德,女儿杨爱华,这四个女人为隐线,描摹了一曲旧时代女人的艰难生存的悲歌。

小说情节生动,旧上海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人生与命运充满变数。情节发展中,能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都娓娓道来,不疾不徐。作者没有刻意对笔下的每个人物,作出完整的交代。人物的设定,只是服从于故事情节整体铺垫的需要,没有意外的惊喜重逢与死去活来,也没有刻意地去营造悬念。小说没有给我们带来大团圆的结局,带来是“人生一世,所为何来”的深刻思考。

小说的语言风格独特,以古语和沪语结合写成,别具韵味。文字简练有力、轻灵细腻,以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情节,构建出活色生香、极具上海特色的市井生活和百姓故事。特别是人物的对话,若以上海话念出来,更有特色。总体感觉小说的前半部,写得真是太好了。比如开始的这一段:

清晨,空气疏冷,宋没用一家出发了。族人木木然,杵在岸边,渐成几条细影子。有条影子不停挥动手臂。是榔头的母亲,佝偻着背,缩着脖颈,仿佛脑袋直接支在了肩膀上。榔头眼睛热了,朝明昧不定的地平线,吼起一嗓子。

看到小说开始的这段时,寥寥几笔,仿佛在你眼前勾勒出一幅发黄的水墨画。这段文字,我起初觉得这分明是个男性作家的叙事手法,及至深入阅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写景状物,细节的描写,却又越来越显现出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入微。

再比如对棚户区最悲惨的火灾缘由的这一段描写,简练传神,一个“舔”字的运用,准确而生动:

大寒时分,弄底有个高邮女人,半夜把炭炉拎进棚子。取暖,温菜。婴儿啼哭令她分神。一错手,炭火舔了木墙。夜风裹起火,猛兽扑食一般,扑向草屋竹房。密匝匝的棚户区,瞬即燃起一片。

小说的人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各色人物个性立体丰满。即便是混账透顶的父亲宋榔头,在生死未卜的逃难中,还能把已被奶奶扔到荒郊野外的小宋没用,又捡了回来。小说中更多的人大多是算尽心机,难以看到到温馨的亲情。人物市侩套路,精于算计、斤斤计较是普遍性格。我觉得这也是在艰苦条件下,生活所迫,资源与机会匮乏,人们普遍采取的生存哲学。

小说对旧上海的描写,栩栩如生。从旧时的道路、弄堂、苏州河、棚户区、滚地龙、教会、医院、洋房,到生活场景,饮食起居,服饰物件,语言对白,风土人情,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事件……看得出作者所做的大量扎实细致的功课,用文字为我们复原了那一段段旧时的城市面貌与生活场景。

总体上,这是一部极为用心,极为难得的好作品,作者前后修改了五版,用字用词几乎达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对得起给予她的褒奖,值得推荐。有读者评论这部作品时,非常期待看到它的影视化。对此我担心,很难啊,小说里那么多心理活动,那么多旧时场景,那么长的历史跨度,要怎么样拍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据说小说的影视改编权也已经卖出,期待能有好的改编与演绎,才能配得上这部好的作品。

“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小说中选自《圣经》保罗劝信徒的一段话,藉由东家倪路德之手,给了受尽苦难的宋没用以隐约的心灵慰藉。尽管她是个不识字的文盲,只能懵懂地知道点大概意思,却能在百无聊赖时,在废纸的背面,用铅笔以搭火柴棒的方式,一遍一遍,一笔一划地抄写,虔诚地收藏……

每一个平凡卑微的人,都有一段伟大感人的故事,透过故事读懂他(她)们,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古往今来,无数卑微的生灵,以自己不一而同的生存方式,饱经人生的沧桑,消磨成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粒细沙,又历经时间的积淀,汇集成一方方时代的基石。致敬每一个平凡的人,致敬每一个卑微而顽强的生命!

辨析 | 个性,才学,机遇,成就(一)

文 ︱ 太集春申©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https://wezon.net/?p=505]

个性,才学,机遇,成就?看到这几个关键词,它们之间的逻辑与关联,前因与后果,相信你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吧?我最近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篇文章,题目其实蛮大的,涉及内容也挺多,断断续续也写了好长时间了,因为我总想着能把其中的道理试着分析悟透,所以它既是写给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也想带给大家一点启发和裨益,更希望与大家分享交流。文章篇幅稍长,考虑到各位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掐成三段,分次发表。

好,让我们先从以下这个故事开始说起吧……

清朝乾隆年间,江苏阳湖(即现在的常州武进)出了个赵姓的才子,叫他小赵吧。赵姓?你没猜错,他的确是大宋王朝的宗室后裔。只是,到了他祖父那一代,家道就彻底中落。而到他父辈时,就只能靠在富人家的私塾,教书谋生。

小赵15岁那年,父亲去世,东家看他一家可怜,也看他年少成名,有些才气,让他子承父业,继续做私塾先生。

19岁那年,小赵通过了初级职场考试,入了府学,成为秀才,博取功名的起点挺顺利的。

22岁那年,很遗憾,他被东家因故解聘了。教书先生做不成了,也就断了生路。迫于无奈,离家北上,辗转到了京城,投奔一亲戚做幕僚。

一个穷秀才,除了腹中诗文,别无其他一技之长,只能卖文为生。好在他确实文采出众,一来二去,竟被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相中,帮着编撰《国朝宫史》。刘统勋,就是那个智斗和珅的宰相刘墉——刘罗锅他爸啦。刘统勋对小赵甚是赏识,甚至还帮他解决居住问题,介绍小赵临时借住在官场达人——尹继善的家中。要说这个尹继善,那可是清朝政界的一大奇迹,入仕六年成巡抚,八年官至总督。历任云南、陕西、两江总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

23岁那年,小赵在顺天的“乡试”中顺利过关,成为举人。乡试这一步,看起来小赵走得也是挺顺利的。实际情况是,这一环节,小赵,他走捷径了……

我们知道,现在的中国,有“高考移民”一说。其实在清朝时,也有这么个投机取巧之策,那时候叫“冒籍”。看来教育资源有限,资源分配不均,古来有之。

小赵原是江苏人,按清朝科举制度,他必须在江苏参加乡试。江浙地区历来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要是在家乡参加考试,任凭小赵文采出众,也难保一蹴而就。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又恰逢机缘巧合,小赵有个家族人在天津做盐商,便谎称与其一起在北方做盐业生意,从而得以在居住地——顺天府,参加乡试。可即便是这样,参加考试时,还是有人识破了小赵的冒籍身份……

这个人是科考管理的官员,他的名字叫汪由敦。汪由敦,号松泉居士,安徽休宁人。乾隆年间,曾经官至吏部尚书。汪由敦是一位能识千里马的伯乐,在他担任乡试、会试和殿试的考官职务中,提拔录取了数不胜数的栋梁之才。在日常与下属同僚的接触中,也经常提拔、奖掖后进。

汪由敦一方面特别赏识小赵的才华,另一方面想来也是碍于尹继善大老爷的面子,便放了小赵一马,让他在乡试中顺利过关,榜上有名。对于这次作弊嫌疑,小赵自己也觉得胜之不武,都有点儿不好意思啦。

由于汪由敦的器重,从这年冬天起,小赵在结束《国朝宫史》的编写工作后,被聘入汪氏府中担任官方幕僚。这一回,虽不是什么升官发财的机会,可是小赵却赚大了,为什么呢?

原来,汪由敦这个人,富于藏书,号称家有藏书十万卷,而且汪本人文学造诣颇深,对小赵又多有提携教诲。在汪府的这段时间里,小赵陷入了书山文海里,徜徉遨游,日积月累,小赵的诗文修养和历史考据水平进步神速……

乡试通关后即为举人,这就有了当官的资本。之后,小赵在职务上又陆续考取礼部教习、内阁中书(从七品),并陆续参加了五届会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清朝的会试一般每三年才举行一次,考中者成为贡生,再经“殿试”合格,方为进士。五届会试都过去了,掐指算算,经历了多长时间。这一段,小赵走得很不顺。

30岁时,小赵入职军机处(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担任七品章京。可仕途上,再想往上走,没有个进士学历的话,那可是难上加难了。论才学,无论是外界认可,还是自我评价,小赵是有底气的,只不过造化弄人也。

乾隆二十六年又逢会试之年,小赵已经35岁了,眼看已成为“大赵”了,职场处境还是如此这般尴尬窘迫。为了前途,必须在这第六次会试中,再度冲刺一把。然而这一次,大赵遇到的难度,却是更大了……

这一年,乾隆皇帝任命的殿试读卷大臣是刘统勋和刘纶,这两位军机处的大人,都是大赵的顶头上司,也是对他格外赏识之人,按理来说应该倍加关照才是。即便不加关照,秉公办事也行啊。可是,这两位领导在这个时候,在这件事情上,却有着极大的苦衷,为啥呢?

原来,上一届庚辰会试的时候,状元毕沅、榜眼诸重光都是军机处的职员,考试结果,第一、第二名都是主考官的部下,外界会不会认为这里面有猫腻?人言可畏啊!今朝再度开考,倘若位列三甲的人,再有出自军机处门下,那其他人不说你们军机处是进士文凭复印机?所以刘统勋和刘纶这俩主考官,绝对不敢让大赵位列前十,甚至,他俩都不想让他考取进士。

这可怎么办呢?为了躲过他俩这一劫,大赵可动了脑筋了。考试的时候,他不但改变了自己的行文方式,甚至连笔迹,也不敢使用平时工作惯常使用的行书,换成了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的欧体。

考试完毕,二位刘大人在两百多份试卷中,发现一份佳作,经过反复检查文风与笔迹后,确认不是大赵的卷子,决定列为第一名。这俩大人哪能料到,这大赵早已做了手脚,成功躲过了这两位大佬的暗算……

由唐高宗创立的“殿试”,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殿试的试卷,由8名考官组成的阅卷小组,轮流传阅,按照从优到劣,分别标上“○”、“△”、“∕”、“|”、“×”五种记号,得“○”最多者当然就是优秀答卷。再根据统计结果,选得“○”最多的十份答卷呈皇帝终裁,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又合称“进士及第”。

经阅卷小组的考核统计,排名第一,上呈皇上裁定,对于大赵来说,状元及第,基本上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然而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到读卷大臣将考试结果上呈给乾隆时,情况却又发生了变化……

且待下文……

辨析 | 个性,才学,机遇,成就(二)

文 ︱ 太集春申©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https://wezon.net/?p=507]

书续前文

前文说到,经阅卷小组考核统计,大赵的答卷排名第一,上呈皇上裁定,状元及第,基本上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然而情况却又发生了变化……

那一年,恰逢乾隆帝欲在北方选拨人才。殿试时,乾隆帝最后拿到阅卷领导小组推荐的前三名考卷后,看到被内推为第一名的赵翼是江苏人,第二名胡高望是浙江人,第三名王杰是陕西人。而这个陕西籍考生,答卷字迹工整清秀,很是欣赏。便问下面的大臣:“咱大清至今有陕西籍的状元吗?”大臣们回说:“原来明朝时有过一个,但我们大清至今还木有!”乾隆帝说:“你们看啊,这个第一名的答卷虽然文采确实不错,但是,我考虑到陕西不但至今没有出过状元,而且咱们兆惠将军西征的军队刚刚凯旋,在这样一个时机,把排在第三位的调到第一位,好不好啊!”大家当然都说好得很。于是乾隆皇帝令:将第三名的卷子与大赵的卷子互相交换。这样一来,本来属于大赵的状元郎,就变成了第三名探花郎了……

PS:假如大赵在答卷时,使用的是平时擅长字体写就,乾隆帝看到笔迹,会不会改变想法呢?可惜,历史永远没有假如……

有时候,写得一手好字,也有可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汉字的笔画与结构, 笔锋与节奏,布局与留白,诸多方面,当然很有讲究。乾隆皇帝见字识人,看来也是有独到之处!

最终,根据殿试的结果,虽然状元、榜眼、探花都可进翰林院,但状元是修撰,而榜眼、探花只能任编修,这个差别大了去了。古往今来,一般只知道第一名、冠军,谁还记得哪年的二三名,亚军季军呢?大赵后来感叹道:“唉,取代我的那个人,因此受到皇上的青睐眷顾,官职平步青云,而我最多也就混到个监司级别,这特么就是命啊!”

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后来尽管乾隆多次对大赵表示出有亏欠之意,并说一些勉励的话,但大赵的仕途始终没那么顺当。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晋升缓慢,曾担任广州知府,最后做到贵西兵备道(正四品),60岁时辞官,执掌扬州安定书院(相当于大学里的文学院院长吧)。 赵翼晚年归隐时,仍然对此事耿耿于心,难以释怀……

好了,说了半天小赵、大赵、老赵,说说他的真名吧,他叫赵翼。要说他的名字,你可能不一定熟悉,但他有一首论诗的七绝,你应该听说过,诗曰: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生于1727年,逝于1814年,活了87岁,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赵翼在学术上硕果累累,诗歌与“随园先生”袁枚、“船山先生”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支撑起乾嘉时期诗歌创作超明越元的新局面。赵翼擅长史学研究,考据精赅,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其著作《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在对历代史事的考证、对历代正史编撰的研究和史学批评、治史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代表了清乾嘉时期考证史学的最高水平。

关于这个赵翼,还有个极品的段子。说的是赵翼他家的门前有一方池塘,池塘不远处有座尼姑庵。快过年了,赵翼有一个叫金子友的好朋友来到赵家,请赵大才子写春联。赵翼提笔写就了一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罢扔了笔,出门置办年货去了。尼姑庵里的人,这天也来赵家讨春联,赵家仆人顺手就先给了尼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贴在了尼姑庵的院门上,走过路过的,全都驻足观看,拼命猜想这其中有几个意思……

接下来再说说那个被乾隆皇帝调包,钦点为状元的那个人,他叫王杰(1725-1805),陕西韩城人,清朝陕籍的第一名臣。王杰8岁丧父,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曾在江苏巡抚陈宏谋的门下作幕僚,为人正直,办事稳重老到,颇受器重。会考时为陕西第一名,参加京城会试,结果又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进呈乾隆帝殿试,结果是好运来呀好运来,好运来就成了状元。

王杰在清廷当官四十余年,一生清廉忠厚,办事老成严谨,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深得乾隆、嘉庆两朝皇帝信任,结果是他几乎把清代所有的高官都做遍了。历经多次升迁,官至东阁大学士(正一品)。他曾经与巨贪和珅同朝,同列军机大臣,多次当面指责和珅滥权枉法。嘉庆十年,也活了80多岁的王杰去世,追赠太子太师。

关于这个王杰,也有一个段子。说的是王杰因为答卷互换,幸中状元后,有山东学子很不服气,认为选拨不公,李代桃僵,就出了个对联考王杰。上联是:“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王杰略作沉吟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山东举子由此对他转为尊敬。这个段子说明这王杰的文采也确是过人,毕竟这一甲的水平在那儿摆着呢。

接下来,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赵翼和王杰他们俩的书法遗墨吧,你觉得哪个人的字儿写得更好?还有,你觉得哪个人的成就更大?

好了,故事讲完了。接下来,跟我一起,咱们来捋捋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吧……

且待下文……

辨析 | 个性,才学,机遇,成就(三)

文 ︱ 太集春申©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https://wezon.net/?p=509]

书续前文

我们说起一个人的成就,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林林总总,随机、偶然、充满不确定性。但概而言之,又跟个性、才学、机遇这三个方面,有着极大的关联。

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它是先天的,生而有之。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意志、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思考方式、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在一定环境中的一种个性化存在。

个性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大致包括:性别、民族、出生环境、不同年龄段的生活环境、父母、朋友等种种因素。研究表明,对个性最有影响力时期是青年时期,而对个性最具影响力的对象是父母。

“个性”,在心理学上与“人格”意义等同。20世纪以来,心理学在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中,陆续提出了诸如:精神分析、特质学、生物学、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认知心理学,这“六大人格理论”,目的是探讨人格的结构、形成、发展和动力性。但人的“个性”或者说“人格”的复杂程度,又岂是所谓的18个性质,4个级别,这72个性格类型所能够概括的。

才学,顾名思义当然是指一个人的才能与学问。它是一个人在出生后所受的教育与培养,自己的学习与领悟,实践与总结的结果,是受外部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尤其是儿童至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对人的才学形成至关重要。

这里所说的教育与培养,当然不仅仅指在学校里专门学习所得到的,亲人,长辈,领导,有识之士,德高望重之辈,与之相处相待,当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学,可以自己学得,悟得,练得,也可以来自他人教导培养,鼓励点拨。

** 机遇**,则是外部偶然的因素,稍纵即逝。是后天的机会和时间的概率事件。可以理解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判断。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机遇,甚至当机遇来临时,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个机遇。即使你认识到这是个机遇,我们也往往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无从选择。这时候,我们是有多渴望能有高人指点迷津,或者能得到财力物力的资助。但是很难,在所谓的机遇面前,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格局境界不同,视角切入点不同,经验认识不同,没有人能做出绝对正确的评判与指点。对你而言可能是机遇来临,对他人而言,却有可能什么都不是。

成就,则主要是个性,才学,加上机遇的把握,诸多因素综合而得的结果。它以个人的优秀品质为基本载体,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征,符合大众的需求,或在某个领域有特长,能被社会广泛接受并长期认同。包括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个人IP,个人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社会关注力,基本这些就是个人成就了吧。

成就当然不是几个因素综合而得,它无法复制,一个人能成功,总有微妙的元素,各种缘由有的不便说,不能说,甚至还有不少因素,成功者本人也未能意识到的。特别是商界的人,第一桶金的获得,又常常讳莫如深。

评价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当然不仅仅看你官做到多大,积累了多少财富,名声有多响,影响力有多么深远,这没有一个据以衡量的绝对标准,也不是一个成王败寇能够简单评价的。

成就首先来自于比较,在一定的领域才有一定的可比性,否则你觉得前文所述的赵翼与王杰,谁的成就更大?英国的牛顿与丘吉尔,谁的成就更大?若以上帝视角来看,其实我们都是芸芸众生,忙碌奔波苦。

我们比较下前文所述故事的二位主角的所谓成就吧,要按从政为官来比的话,后来成为史学家、文学家、诗人的赵翼,虽然学术上硕果累累,但在官场上确实难以与王杰比肩。赵翼后来总结自己的经历说,这大概是我本身福气不够好,气度不够大,目光不够长远吧。虽然也多年为官,经历了诸多事件,但自知缺乏领导才能,所以弃官从文,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可要是从文史诗来比较的话,就不一样了。时间也就才过去200年,如今提起王杰这个人,恐怕大家大多会想到《一场游戏一场梦》《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还有谁能记起那个官拜一品大学士的王杰?而赵翼,则至少还能有诗词史籍著作能让人记起。

所以在我看来,从政与治学,就历史价值来看,治学更值得称道。从政是基础性、事务性工作多一些,能够雄才大略,开天辟地,千秋伟业的毕竟是少数。而历史文化的传承,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创新更有价值。文人梁文道建议是,“一流人才做学问,二流人才教书,三流人才做官”。而据说在美国素有“一流人才经商、二流人才做学问、三流人才从政”的说法,从中大概能看出一些共识和端倪。

再者,从机遇角度而言,赵翼被王杰抢了“状元”的风头,在日后的个人发展过程中,有了状元的名头确实更有优势,赢者通吃,同等条件下,他们能够获得的机会肯定会多一些,当然这个也跟选择者的思维定势不无关系。若当初并非如此,那么你觉得在官场上,赵翼的成就,能够更辉煌一些吗?

一个人的家庭出生,毕业院校,师出名门,获得过的褒奖,取得的成就,当然会成为他的头衔和头顶上的光环。而这顶光环,会给他的事业成就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优势,成就他的个人魅力。

很多时候,一个人头顶某一个光环,就会被很多人无条件地膜拜,所言所行,都会被奉为真理。要不有点道理的话,都被冠以马云说,有点文化哲理的句子,都被冠以余秋雨曰。

当然,头顶的光环,也会带来一定的桎梏与局限。所以北大的毕业生,你出来卖猪肉,只能是新闻与笑谈。从保安刷碗工,蜕变成为相声明星,就是强势逆袭。而若能突破既有的光环,还能玩出名堂和成就,那就叫成功跨界。

家庭出生,代表着社会阶层或祖上财富的继承,抑或良好的基因遗传。然而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的遗传基因,相似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最终各人的成就还是各有千秋,说明人的个性差异,对人生的影响更大。所以个性的独特,对人一生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常常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发现别人的长处,以及与众不同的特质,比如说培养了赵翼的文学和历史考据能力的汪由敦。这种人,是伯乐,于弱势之人而言就是贵人相助,他们爱才惜才,对你赏识提拔,舍得对你投入。在我们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大概总会遇到几位贵人的提携或相助。贵人相助就是在你起步之初,能够恰到好处地在背后推你一把的那个人。但是前提是,你得有长处,有可利用且独特的价值,并能够创造一定的价值。

贵人自己也会有危机,遇到危机时,他对你的帮助可能会戛然而止,选择“丢车保帅”,毕竟自身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刘统勋大人那年在做会试主考官这件事情上,对赵翼爱莫能助的做法,就很正常。他是很赏识赵翼,更多的是把赵翼当作是工作中的一个得力写手,但并不是特别重要到无可替代,缺一不可的地步。

个性的价值体现在,你越是不可替代,你的价值越高。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下,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危机,或大或小,或多或少。赵翼在历次会试中越挫越勇,归根结底还是人生危机下的勇敢选择。他在会试中改变惯常书写与行文方式,当然是环境所迫,采取的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困难与危机面前,有的人是越挫越勇,积极主动,有良好的心态。有的人是浅尝即止,望而却步,消极应对。

学习经历与实践磨炼,方能成就一个人。我们分析赵翼在文史诗方面的成就,与其年少所学、工作性质、汪由敦的教诲,在汪府的学习经历与学习内容,息息相关。而王杰的成就主要在于官场,在于从政,治理所辖衙门事务。这应该与他年轻时即在江苏巡抚陈宏谋的门下作幕僚有关,他是个出谋划策的人,是个办事的人,经过世事的历练,才能够办事稳重老到,渐成气候。不像赵翼初入职场是个教书先生,转战京城职场,也只是个刀笔吏。即使殿试委屈得中“探花”,也历经官场磨练几十载,但是起点不同,方式不同,性质不同,结局与成就自然不同。所以我们才会说,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学习与受教育的经历,实践的磨炼,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

要论才学,全才也大有人在,富兰克林,冯·诺伊曼,达·芬奇,在历史上,大概能位列三甲了。而对普通人而言,人的精力其实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能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就不错了。所以我们呼唤“工匠精神”,把有限的精力与时间用在最擅长的,最有兴趣的,最有意义的方面,方得始终。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好的工作,就是他最喜欢的爱好,这个爱好还能带来一定的收入,不多不少,可以满足一定舒适度的生存需求,而他能够痴迷其中,即使工作再忙不觉得累。那么一个人能够在一定时间、地域范围成为厨神食神,成为文玩家品鉴大师,成为成为好的木匠瓦匠,成为好的机修工印刷工……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并乐于称道的。

人的一生,若只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怕是也足以安身立命了。什么是大师,什么是艺术家,就是把一件看似简单普通的事,做到无人能企及的地步的人。上海的提琴制作大师凌震华认为:“我只要自己喜欢,就觉得值。”他多年来摈弃杂念,潜心研究揣摩思考,查阅资料,探索实践,从木料的搜集选择,风干晾晒,到油漆的配方,刷漆的工序……一着不让,所以当他制作的小提琴与小提琴演奏大师祖克曼再度相遇,从第一次相遇时只拉了几个音乐小节,就扔到一边,到这一次惊讶赞叹,愿意自己倾囊购买使用,愿意帮他在世界舞台上推荐。就连世界最权威提琴鉴定家、制作大师瓦特罗看了凌震华的提琴后给出的评语是:“意大利的小提琴已没有秘密。”这就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匠人精神”、“大师特质”。

“干一行,爱一行”,与“干一行,怨一行”,都是客观存在。百样行当百样苦,工作与生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有了自尊心,才能产生自我压力,知耻而后进,认清不足,对症下药,学习提高。才能积极向上,去追求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而有了自信心,才能相比周边人,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才学、实践经验、处理问题的水平,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使我们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进而大胆尝试,勇于实践,追求更高的成就与认可。

带着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持续学习领悟以提高自己的“才学”,期待把握稍纵即逝的人生“机遇”,我们会创造什么样的既适合自己,又可望可及的“成就”

全文完

辨析|选择与努力,哪个更重要?

文︱太集春申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s://wezon.net/?p=1083]

偶然看到一个话题:选择与努力,哪个更重要?
这个话题有点意思,好像几乎一边倒地认为选择更重要,咱不否认选择的重要性,只是觉得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嗯,试着来谈谈我的看法吧。

1

选择和努力,涉及到人世间的方方面面,爱情婚姻家庭,职场事业前程,项目投资研发……,看问题的切入点不同,视角不同,观点当然也不同。
可以说,人生无时不在选择当中,选择是确立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努力是态度,是实现所选择目标的过程,二者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且都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观与客观的条件都会对选择与努力产生根本性地影响。

2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最通俗地说明了选择的重要性。选择是认准目标,再去努力实现它。没有目标,可能会失去人生的方向,像没头苍蝇似的原地乱转,找不到出路。
我们谈选择重要性的时候,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比尔·盖茨的经历了。他18岁考入哈佛大学,一年后自行退学,与好友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直到成就如今的微软帝国。事后我们谈起这件事的时候,都会觉得假如等到盖茨顺顺当当地从哈佛毕业的时候,可能已经失去了创业的良机……
选择要靠努力来验证与实现,过分看重选择,缺少努力与坚持等待,那就会限于不停地做选择题当中,如蜻蜓点水般,浅尝即止。
在努力的过程中,若能善于思考,也会发现更新、更好的目标。若能再勇敢地选择并坚持,必将实现美好未来。

3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小菇凉,出生不错,富家女。但家里人迷信,在她很小的小时候,替她算了一卦,说她是个扫帚星、家人克星。为此,她不受家里人待见了,爹不疼,娘不爱,还被寄养在远亲家里。
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没得选,任何事情都靠她自己,她的人生字典里唯剩努力与坚持,她没有目标。
小时候,要想办法吃到东西,才不至于饿死,她的唯一目标就是要生存下去。到了上学的年龄,什么都不管,一门心思学习,成绩居然是学霸型。
后来家里人一看不行,便让她辍学,去深圳打工,在一家鞋厂帮人做鞋。脏、苦、累活,对于她来说都不算个事儿,她只求生存。
从童工做起,进步飞快,很快变为熟练工,2年后就成为车间的骨干。再经过2年,哦,我的天哪!她竟然可以自己设计、制版、打样了。差不多用了6年,她已经成了厂里的顶梁柱了。老板一看,这是真正的人才啊,必需留住重用,高薪,配股,分红……
多年以后,已经拥有自己工厂的她,回到曾经抛弃她,如今家道中落的老家,询问父母如何能狠心弃她,任其自生自灭?
了解缘由之后,依然毫无怨言地挑起了家庭重任,接走了长吁短叹,感慨万千的父母。
这是一个靠努力改变人生的案例。这个小姑娘她的人生上半场没得选,如果算是有选择的话,她是选择了脚踏实地的努力。

4

还有一个故事:
一小伙子,我们叫他小王,从小就是呆萌型的,话不多说,事不多想,只会闷头做事,学习当然也不咋地。初中未毕业出去打工,帮建材市场一老板打杂,主要工作是扛水管、卸货、送货。就这活,一般人坚持不了多久就走人,只有他,无惧无畏,遇事嘿嘿笑,没有啥目标和选择,干下去就成。老板看他这样,说小伙子,我信任你、看好你哦,你只要好好在我这儿干满5年,我就给你营业额的提成。他还是嘿嘿一笑,便应允下来。老板果然很信任他,仓库的一切,连同钥匙,都交给他管理。就这样,小王坚持了5年之后,老板当然就食言了……小伙子只能另寻出路,好在老天爱笨小孩。他用打工挣来的那点工资,又跟亲朋好友借了点,在另一个建材城自己租了个不起眼的小铺子,利用靠自己诚信挣来的客户人脉,以及之前掌握的进货渠道,艰难开始了自己的生意……他是傻,可他实诚;他不斤斤计较,这为他带来了好的人缘和更多客户。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直到由小王变成远近知名的建材大王。这个故事中的小王,一直是被动地努力着,真正的选择,其实是在他被逼的走投无路的时候。看起来他又傻又笨,但是他其实还是有头脑的,能够吸引客户,掌握行业信息,辨识发展方向。

5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马云、盖茨、乔布斯,这些成功者,都认为他们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有眼光、有魄力,把握了稍纵即逝的创业良机,但也要看到他们的坚持与努力。马云当初贩卖鲜花、从事英文翻译、搞中国黄页……,一步步走过来,也是非常努力,充满艰辛,直到遇见了电子商务这个平台,敏锐地选择并把握商机,才走向了成功辉煌。世间更多的是那些未能功成名就者,他们的选择也可能是对的,只是因缘际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所谓“早知三日事,富贵一千年”,所以,选择,更多的是一场博弈。

6

再说一个故事:
“老干妈”麻辣酱老板,陶华碧,贵州大婶,文盲,二十几岁丧夫。为家庭生存,搭简易小店,卖凉粉冷面。
为佐餐,自配制麻辣酱,颇受欢迎,市场认可度极高,几年发展,小店方成餐厅。
偶出,见街面饮食店铺赖其自创辣酱,生意兴隆。敏锐发现商机,遂弃自家餐厅,专事产销麻辣酱。
得天时地利人和,加之地方政府支持,依自身努力,期间为商标权,折腾够呛,虽历经坎坷,终得圆满,做大做强,近三年纳税八亿,自成商海创业佳话。
这其实是个在努力中伴随着选择,选择中伴随着坚持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与出生、与受教育程度、与从事的工作性质等等,没有必然的联系,成功永远属于勤于思考及乐于付出的人。

7

好了,接下来,让我们试着来对选择与努力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情况,做一个排列组合与统计分析:

A.既有选择,又有努力——成功人士,官场、社会、商界名流
B.没有选择,只有努力——不会太差,普通人的生活有保障
C.只有选择,没有努力——墙头草与投机客,虽偶尔风光,却难得长久
D.既没选择,也没努力——得过且过,混吃等死

8

在太集春申看来,选择与努力,两者都重要,若要说哪一个更重要,那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要有的选,需要在混乱中理清头绪,分析判断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找出可能的选项;另一方面要坚持与努力,辛苦付出,去实现你所选择的目标。但是,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成就未来。

因此,我们所需要的是在迷惘的十字路口、在陷入两难的境地时,充分地分析现状条件与外部环境,综合考虑内在与外在的因素,认清趋势与发展方向,迎合潮流,做出合适的取舍或者坚持,从最好的目标着手准备,从最坏的结果打算,坚定信念,合理决策,杜绝盲目蛮干与见异思迁,去实现无怨无悔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