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 | 中岛敦·《山月记》

《山月记》

2013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日]·中岛敦。 收录《山月记》《弟子》《李陵》《光·风·梦》等九篇代表作。中岛敦的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独出心裁,文字优美,探究人性的幽暗与自我的存在,充满现代特质,深获读者喜爱。

中岛敦

1909-1942,日本作家。193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曾在私立横滨女子高等学校任教。1942年7月在《文学界》发表《山月记》和《文字祸》,震动文坛。稍后发表《光·风·梦》,为“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12月因[哮喘病]发作而去世。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广为流传,其中《山月记》为日本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篇目,日文版《李陵·山月记》入选为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五大杰出小说”之首,日文版《中岛敦全集》获日本“每日文化出版奖”。

本书目录

山月记
牛人
高人传
盈虚
夫妇
狐凭
李陵
光·风·梦

读到了什么

  • 一名日本作家,从中国历史中汲取了几个素材,凭借优秀的汉学功底,写出了这么有特色的优秀作品,的确是天才型作家。这本书是我近期看过的文学作品中难得一见的精品,很是喜欢,真的值得再读一遍。

  • 人物的心理描写,场景刻画,写景状物,写的太好了。翻译的水平也高,偶有几个词语翻译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 整本书的语言组织,特别是短句的使用,堪称一绝。

  • 中岛敦与斯蒂文森,两位东西方作家的轨迹竟然如此惊人地相似,也是不可思议。

  • 尤其喜欢《李陵》《弟子》《山月记》《光·风·梦》这几篇。

  • 特别是《光·风·梦》,阅读的过程中,想到了这是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展开的手法,原来这就叫“复调小说”。

,

超脱因果,太上忘情

————读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点烦》

Updated: 21:42, Mon October 28, 2024

tbjxydf

这两天刚读完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点烦》,不由得拍案叫绝。兴致所至,总结一二。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这不就是天马行空地吹牛逼嘛!坚持读下来后,觉得这书写得真牛逼!

把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重新解构,变成了一个天廷和灵山协作完成,一个事先计划好各种磨难与护法的项目。这个项目有策划计划,有团队人选,有分包外包,有费用预算和支出报销。项目运作过程中有巧立名目,专项拆分,偶然因素,甚至还有折扣和回扣。项目的组织,有项目发起单位,有高层领导的示意,有各方领导与亲友打招呼、递条子、请托,有各方势力的争名夺利与互相掣肘,甚至还有纪律监察机构,这完全就是一个现实世界里项目运作的仙界版,体现了职场与江湖的复杂关系。

站在“上帝视角”,把这么个复杂的项目,码放得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这就是驾驭能力。同时还制造了一个惊天的大隐秘事件,并把这个事关嫦娥、八戒、沙僧、二郎神、蟠桃会、六耳猕猴、通臂猿猴的事件解析得合乎逻辑,自圆其说。

把这个项目的实施,与太白金星李长庚的修行晋升金仙的过程结合起来,借西王母的点化忠告之词,提出了“超脱因果,太上忘情”这一修行与做事的最高境界。也是根据这个核心要义,并加以扩展升华,提出了用以实践的指导原则。那就是:

超脱因果,不是不沾因果,而是只存己念;太上忘情,也不是无情无欲,而是唯修自身。一切以自身修行为念,不为下界之事动摇心旌。如此一来,因果可以沾而不染,情欲也可以挂而不碍,境界截然不同。

根据这个指导原则,李长庚的金仙得以成功晋升,西天取经项目得以顺利完成。天廷、灵山、李长庚、观音、取经5人组、六耳猕猴,甚至是各路神仙、妖魔鬼怪都各取所需,互利共赢,皆大欢喜。

看到最后,你还能领悟到:越是高层的角色,思路、道行、手段与方法确实是“高!实在是高!”,值得你去景仰,去思考,去回味。

为何玉帝与佛祖会安排悟空参与西天取经?只要他一上无底船,便会舍下躯壳与浊念。从前的愤懑、怨怼与各种因果牵绊,统统抛却。那一桩不可言说的大隐秘便可彻底消业,再无任何隐患。而对灵山来说,一个天庭顽妖皈依我佛,成了正途之外的佛陀,又是何等绝妙的揄扬素材——毕竟那可是天上天下独一份的孙悟空。天庭消了隐患,灵山得了揄扬,悟空有了前途,可谓皆大欢喜。这……这才是太上忘情的妙旨真意啊。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正念和浊念。当正念占据主导地位时,才能“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所思所想所行,才能理性客观公正。当浊念占据主导时,则容易感情用事,容易被纷繁芜杂的外部因素所困扰。诸如各种鸡毛蒜皮,肮脏勾当,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世界太黑暗这些负面因素会影响你的判断,影响你对目标的坚定信心,影响为实现目标所做的正确选择。而当你心中只有正念时,恭喜你,你的凡间修行真的到位了,你也“得道成仙”了,你将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利了。到了这一境界时,所有世间的纷繁芜杂,在你眼里都是世间常态,才能体会到“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真谛。

虽然这只是一本书,只是“超脱因果,太上忘情”这么核心的八个字,但带给人的收获与思考却是无穷的……

, ,

读书|余华 – 《兄弟》

太集春申© ︱ [https://wezon.net/?p=1587]

余华2006年的长篇小说,我将它定义为“荒诞现实主义”作品。

讲述了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年前看过上半部,日子过得太苦了,实在看不下去了。上半部现实中夹杂着荒诞。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命运惨烈,毫无尊严。艰苦动荡的环境逼得人卑微地生存,苦涩心酸,压抑,愤懑。多数人为了自保,义无反顾地加入迫害群体。少数人忍辱负重,但求自救,实在不行,只能不惜以命抗争。

终于看完了下半部,没想到日子倒是有得过了,人活的却更苦了。下半部荒诞中折射出现实。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搞活经济,为了面子而活,纵乐,浮躁,癫狂。

主要人物

李光头:自私,疯狂,贪婪,盗亦有道,守信。善于把握机会,善于变通,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但还算保留了一点点人性。
宋钢:善良,纯真,或者说太过天真。软弱无能,永远为别人而活,不懂得变通,不善于交流,一根筋,认死理。
宋凡平:正直,阳光,内心坚强,乐于助人,重情重义。有知识,有能力。却过于理想主义,缺乏一点变通,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李兰:传统女性,悲情色彩,忍辱负重。缺乏独立自强的精神,男人的附庸,痛苦屈辱与幸福自信,是靠两任丈夫给的。
林红:串起了整个故事的始终,命运多舛。美丽重感情,勇于追求理想的爱情。爱慕虚荣,屈服于自己的欲望后,干脆随波逐流,破罐子破摔,彻底沉沦。

读到了什么

命里只有八斗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人性的复杂,是环境造就,还是灵魂深处的唤醒?
人生充满变数,时代推波助澜,要不抗争,要不顺从。要想既不害人,又不损己,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需要懂得变通。
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晖有多么美丽。
也许大家在心底里都理性地认同宋凡平、宋钢,但每个人都直觉地希望成为李光头,这就是这个社会的荒诞与悲哀。
没有得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得到了,也就那样。
欲望是永恒的动力。

写得最好的两段

1.宋凡平为了去上海接治病回来的李兰,在车站被活活打死
2.宋钢怀着对生活的无限眷恋,从容地去卧轨自杀

读书|迟子建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太集春申© ︱ [https://wezon.net/?p=1579]

迟子建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因魔术师丈夫去世,饱尝生离死别的悲痛。在她的疗伤之旅中,她目睹到芸芸众生的苦难,窥见到人间各式的哀伤。每个人都陷于自身的伤痛,是悲天悯人之心令伤痛被看见,被疗救。

目录:
第一章 魔术师与跛足驴
第二章 蒋百嫂闹酒馆
第三章 说鬼的集市
第四章 失传的民歌
第五章 沉默的冰山
第六章 永别于清流

读到:关键词
迟子建,中篇小说,女性笔触,敏锐细致,观察力与想象力,各种比喻是一绝。生活的不易,人物表象背后必有深层次的原因,人性,悲天悯人,个性不易被理解和包容,善良与世俗,利益与亲情……

读书 | 韩寒 – 《我所理解的生活》

文 ︱ 太集春申©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https://wezon.net/?p=1572

IMG_9715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这应该算是一本杂文集,杂的异乎寻常。
只闻其名,却从未正式读过韩寒的文章。上次出差,沈阳机场,看中了这本装帧简朴轻便的小书。断断续续地读完,说明这不是一本情节入胜,妙趣横生的书,只适合睡前茶余,出差途中翻翻。

关于作者

韩寒
其人也奇,高中未毕业,凭着“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出道,成长为知名作家,博客大V。继而跨界成了专业赛车手冠军,又再次跨界当了导演,如此丰富的经历,看来还是很有才的。
其人也真,书中所言,直白表达思想心声,自信豁达,敢想敢做敢说,遵从自己内心而活的人。

关于本书

书中记录了其个人的生活与经历,分享了个人的成长,家庭、感情、偶像。更有不少篇面对各种采访时的睿智。论及家国情怀,以及对革命,民主,自由的认识。经历的趣事,致敬遇到的人和事。
鲜明的语言风格,睿智的个性,独特的视角……
思想相对平和,理性,不走极端
当然少不了有趣的、值得回味的句子,有意思的段子。

书摘

我所理解的生活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生活就是没有人问我生活究竟是什么。我也不会问自己生活是什么。最后,也没有人来问我,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

写作三种,神凡两忘

写作三种:说服你,拉拢他,剖析我。
最早的我一直在第一种,后来发现容易背叛自己。于是我到了第二种,又发现容易迎合大众。我一直在去往第三种,路上有反复,有踌躇,有代价,有痛苦,但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要去的地方。否则你只是一个饭局作家,一个去了香港买了本地摊杂志就假装知道中国政治内幕的碎嘴文人。

特权

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

而立

真的很难说什么叫立,什么叫不立。有钱、有名就叫立吗?如果活得很开心,但钱不是很多,他一样可以说是立的。你的内心快乐了,就是立了。

在这个年代里挣扎沉浮的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不作任何人的附庸,不做重复别人的“机器人”。

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自己没有展露光芒,就不应该怪别人没有眼光。做事是你的原则,碎嘴是他人的权利。

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世界上再多人企图抹黑,甚至这世界再黑,你只需笑,而且要咧开嘴,因为你的牙齿永远是白的。

我希望我写的只让我自己更喜闻乐见,不再讨好除了我女儿以外的任何人,想写的写,不想写的就一个省略号。

你所关注的一切,就是你所看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更新得越来越快,你都来不及下载。

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同,我走在我的野路上,她走在她的大路上,都值得祝福。只要不走歪路邪路,每条道路都有成功的方式。

你的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饿远行。

不是每件事都能给人生带来什么

随笔 | 不如一起多读书

文 ︱ 太集春申©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https://wezon.net/?p=240]

你的阅读,会影响你的生活,甚至是你的人生。这句话,相信应该没人会有异议吧?

互联网时代,谁还能少得了阅读?整天手机不离手,各种微信公号,阅读类APP一大堆,各种讯息铺天盖地将你淹没。可惜,这种阅读,只是碎片化的阅读,或者叫浅阅读。大多数只能给你表面化的、浅层的信息,通常它带给你的只是:我知道,听说过。它难以给你系统的知识与技能,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不能构建你完整丰富的知识体系。

每天看的那些今日头条,天下大事,所谓新闻,过了一段时间,你再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几乎都不值一提。就像余秋雨在他的《泥步修行》关于“潮之惑”中所总结的:但现在我却可怜起一直生活在文明圈中的朋友来了。他们每时每刻都把自己捆扎在信息堆里,忙不堪言,但结果,一年下来,连再说一遍的动力都没有了。

白岩松的做法就比较极端,他不用微信,对方便的事特别警觉,也不想浪费那么多时间。他觉得现在别人在微信圈里告诉你他怎么活着,中午吃的什么,晚上吃的什么,下午路过哪朵花特漂亮……我自己怎么活都不清楚,干嘛了解别人怎么活着?

读书,尤其是深度阅读,可以为我们通往梦想之路打开一扇扇窗,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与厚度。书籍如同望远镜,让我们可以透过眼前的阻隔,看得更远。书籍如同探照灯,让我们可以穿越人生的迷惘与黑暗,去寻找有限生命中的道路与方向。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引用的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诗: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读书,是他一生中具有绝对优先权的活动,对他的写作影响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觉得自己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就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在被任命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时候,已经近乎完全失明,所以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上面那首令人动容的诗,向上帝致敬。

梁实秋,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晚年曾总结说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以他那样饱学之士,博览群书的人,第一个遗憾却是:还有太多的书没有读。

王安忆觉得,阅读让生活变成两个世界,实际度过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两者的关系很难解释。它们好像是并行的,甚至互相抵触,但它们似乎又是有交集与和谐的,站在书本里看实际的生活同时,又在实际的生活里,观看书本里的。它们之间相隔着距离这距离开拓了视野。

严歌苓认为,读书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她,爷爷与父亲传下来大量书籍,引她走向了文学道路。不过中国的古典名著除了《红楼梦》外,她更喜欢《唐璜》、《安娜.卡列尼娜》这些外国名著。

莫言回忆小时候读书,那时候农村的图书资源实在太少,他用尽了各种办法,包括用劳动力交换,把能够收集到的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封神演义》《青春之歌》《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总共十几本书都读了,于是他很自豪地想,我这就算把所有书差不多都读遍了。后来他参了军,担任部队的图书管理员,进到图书室后,他傻眼了……。然后,他就把那一千多册图书全都看完了,还不挑不拣,什么类型都不放过。说到莫言获得诺奖,还有这样一个小段子:莫言自1985年发表《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此后陆续发表了《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等等一大批广受好评,斩获国内外多种文学奖项的优秀作品。然而,直到2011年,莫言才凭借长篇小说《蛙》荣获代表中国文学最高奖的“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后,国内文学专家学者感到很后怕,若是2011年不给莫言这个茅盾文学奖的话,2012年瑞典文学院直接给他颁个诺奖,让13亿中国人的面子往哪儿搁?让拥有五千年文明,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的文学欣赏水平情何以堪?

用什么方式读书,是泛读速读,是跳读通读,还是精读写读,取决于你与书籍本身的契合度。也就是说你自身的层次与境界,这本书是不是对你的胃口,能不能抓住你的心。作家毕飞宇说他读书比较慢,读书时喜欢拿一支笔,边读边记记画画。他以为自己是个笨人,直到有一回发现,余华读书比他更慢,才使他颇有成就感,原来英雄所见略同。

一本书,如果你喜欢,就把你喜欢的留下,不喜欢的,不理解的,暂时放一边。没准某一天,你遇到某个人,某件事,书上的某段话会让你幡然醒悟。一本书,如果你不喜欢,读不下去,不如干脆放下,或者不再读它,或者换个时间换个心情再读。

读书,也需要有人互相交流,推荐。记得上次我去东北,给甲方一个文青推荐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前些天电话联系工作时,她很高兴地告诉我,读完了,有很多感触,希望下次我再去时,能够当面交流。听罢,我也觉得很高兴,独乐乐肯定不如众乐乐。

除了那些经过大浪淘沙,时间的洗涤,沉积下来的,各个时期的名家经典名著外,每年还有好多构思独特,角度新颖,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的好书。定期浏览各种图书推荐榜单,群众的眼睛当然是雪亮的,这样可以避免我们在茫茫书海中迷失方向。

曾经有段时间,我以时间有限为借口,读书是功利主义至上,就是只读那种教你各种知识与技能类型的。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我的眼界与心境变得越来越狭隘,人也变得越发浮躁。

读书不怕杂,就如同我们的饮食生活一样,既要有鸡鸭鱼肉,也要有五谷杂粮。小时候,我们的家长总是不让我们读课本以外的“闲书”,可我们不都是偷偷摸摸地看了好多“闲书”么?现在你能记起来,是哪本闲书害你误入歧途,拖累了你的一生?

文学类书籍,我不太喜欢网络文学,尤其那些低级的穿越。我想可能跟年龄有关吧,我比较喜欢《收获》、《十月》、《小说月报》这类传统的、质量信得过的媒介。不过,现在也确实挺悲哀的是,传统的纸媒图书进入了危机时代。自媒体时代,更是有所谓的“写书的比看书的还要多”一说。

虽然有Kindle和iPad,可以轻松揣进千万本电子书,可以随身携带一座小型图书馆,可是纸媒给人们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享受与体验,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我更喜欢捧着本纸质的书,伴着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抑或点上一根烟,吧嗒两口,尽管我没有烟瘾,可我就是喜欢这种读书的方式。如果每天能过上这种有规律的读书生活,那我觉得应该很是知足了吧。

至于古往今来,一直都在说的“读书无用论”,我以为这其实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以读书无用来说另外一个局限性或者争论性的话题。比如说愚民统治,实用主义,教育成本,教育体制,脑体倒挂……,更是一种关于读书的思考与辨析。马云说,读书只是给车子加满油,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开,你就只是一辆油罐车。读书的关键,当然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如何学以致用?怎样照见未来?

如今的我们常常以拓展人脉,沟通感情为名,去赶赴一个个“鸡肋”的饭局,却难得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读上一本有趣的书。我们也知道读书的好,却常常只是翻开书,摊在桌上,然后专心地看手机。或者无聊地靠在沙发上,以工作一天,放松一下为名,把一晚上的时间,花在摁遥控器的频道按钮上,却难以找到一个真正好的电视节目。

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摒弃浮躁,静下心来,抽出时间认真阅读一本书,平均需要大概5-7天。这样算来,一年时间,基本上也就能读六七十本书。面对浩瀚如海的古今典籍,灿若繁星的名家名作,一生所读,真的就是九牛一毛。一个人的“阅历”,从懵懵懂懂的垂髫之年算起,到老眼昏花的耄耋之年,可以想象一下,要想达到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该有多难。

记得“知乎”上有这么一个帖子: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很多书,然后大部分忘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有这么一个回答,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 , 我吃过很多食物 ,到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 ,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筋骨肉 ,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

甭去理会“人丑就该多读书”这种逻辑错误的歪理,在读书面前,人,生而平等。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这样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其实,用咱们的大文豪东坡居士的一句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新的一年到了,与其空许一个不切实际的新年愿望,诸如我要加倍努力,我要彻底改变自己,活成一个全新的自己等等,不如订立个不难实现的小目标,那就是,让我们一起,多读几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