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

印尼行,第四天

早晨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今天要告别Makassar,回到Jakarda。因为是中午的航班,因而可以悠闲地在酒店享用早餐。早餐也有牛肉汤,我终于搞明白了两种牛肉汤的区别。黄色牛肉汤属于原味的牛肉块(粒),牛肉比较有嚼劲,汤也稍微清淡一些。黑色牛肉汤,牛肉块(粒)经过熏制后再煮熟,牛肉没什么嚼劲,入口一呡即化,汤的配料颜色和口味更浓。酒店的早餐没想象中的好,也不便宜,不过环境好,透过大面积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城市风景。远处一座荷兰特色建筑,屋顶的四叶大风车居然真的在慢慢旋转。其实对于外来的旅行者来说,有机会的话去探寻隐藏在大街小巷里富有特色的地方美食,不失为更好的选择。

这次在国外没有使用Uber打车,而是使用了微信小程序里的Grab叫车,绑定信用卡后,车资换算成人民币后可以直接手机上扣费,确实方便。昨天和今天叫网约车都叫到了女司机的车,裹着严实的头巾,熟练地开着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昨天那个女司机甚至还会几句简单的中文对话,让人忍俊不禁。看起来印尼的穆斯林女性地位还是比较开放宽容的,女性可以从事跟男性几乎相同的工作。中午12:00的航班,到达机场通过安检后时间尚早。机场的店铺逛一逛,实在没什么值得买的特色商品。想要买个Makassar的冰箱贴,以纪念到此一游,却也没买到合适好看的,比较遗憾。

下午13:15抵达雅加达,与望加锡有一小时的时差。这点时差要在咱们大中国就忽略设置了,因为中国国土东西跨度比印尼还要大,跨越5个时区,仍然以北京时间为准。乘车前往市区,终于见到印尼首都真正的模样,道路平整整洁,也有立交和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不过除了主干道宽敞顺直外,其他道路仍旧是曲折迂回,有一种在建筑群之间求生存的感觉,看来还是土地丝有化影响的结果。今天周日,路况尚好,并未见到印尼首都传说中的拥堵。酒店办理入住,休息片刻后,楼下超市选购了一些印尼特色商品作为伴手礼。

晚上跟当地中国人朋友吃了日料,门面不大,门口只能停两三辆车。但是进到饭店内部,大有乾坤,考究的日式装修高档精致,各式包厢和卡座布置其间。各色菜品新鲜够味,据说首席大厨是真正的日本人。宾主落座,品尝美食,把酒言欢。都说印尼禁酒,那是在穆斯林族内部而已,非清真饭店并没有这个禁忌。主人好客,客人尽兴,异国他乡难得相聚,畅叙项目合作、业务模式与风土人情。酒足饭饱,分手道别,后会有期。

IMG_0320
⇪图·雅加达·苏加诺机场上空鸟瞰

IMG_0326
⇪图·雅加达·市中心的城市风貌

IMG_0334
⇪图·雅加达·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织的城市街景


⇪图·雅加达·日料店——不同文化的包容

  • 美食地图推荐:Okuzono Japanese Dining

印尼行,第四天 Read More »

印尼行,第三天

今天不用那么早出门,本想好好睡个懒觉。怎奈对面房间住了个咱们中国人,也许是要赶飞机早起,六点钟不到就吵醒了我。开着房间门放着抖音视频,声音巨大刺耳,素质还是有待提高。

早上8:40出门吃早餐,一个好去处:MAMA Toko Kue dan Es Krim。小巷子进入,内部乾坤大。环境整洁优雅,中式庭园的味道,门口的水池里居然养了那么些锦鲤。室内外都有餐位,品种色香味形俱全,是我喜欢的类型,能够恰到好处地体会到欧美那种慵懒精致的休闲生活状态。我点了咖啡,牛肉汤加米饭薯片套餐。今天的牛肉汤比起昨天的那家店铺来各有特色,黑色酱油口味,一勺入口立刻体会到惊喜鲜美和与众不同的滋味。

早餐毕,乘车去今天的项目现场。印尼的市政道路真是不咋地,无论是市区还是郊外,基本上都是双向单车道为主,乡间的道路甚至只有一条车道,需要避让会车。问为什么道路会这么窄,说因为印尼土地是私有化,修建道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车子通过项目周边的一座钢结构桥梁时,两端甚至有村民在收过路费。桥是集资加上政府支持搭建,日常维护保养交给村民,看起来收点买路钱也不为过。施工现场天气炎热,阳光曝晒,没一会儿便汗流浃背了。野外施工条件确实比较艰苦,为项目管理者与建设者们点赞。另一方面,感觉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原本是山清水秀、原始自然,但是因为要适应人类的生存,所以人类使用各种工具和手段改变它,影响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确实是无奈之举。

回到市区看时间尚早,那就去海边看日落吧。Makassar有一个专门的外滩景点可以看sunset,地址在Pantai Batu Besar Losari。到达时虽然已经傍晚5点多钟,但是阳光依旧灿烂曝晒,那就在旁边的咖啡吧里点上咖啡冷饮,休息等待会儿。旁边的酒吧驻唱开始调试音响和吉他了,试唱了两首Beats的老歌,型男弹吉他,靓女歌唱兼奏口琴,嗓音浑厚有磁性,吸引了人群走过去驻足欣赏。不一会儿太阳开始西沉,游人们开始把海边护栏占领了,遥望日落方向,手机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太阳从西沉至地平线到完全消失在地平线以下也就很短暂的时间,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日落却不是一个地点。大家喜欢看日落的原因,大概就是一边感受大自然落日的美景,一边感慨时光的流逝吧。

晚餐去了老外滩一个看起来不咋地,但是据说是Makassar承载着老一辈华人记忆的一家的炒面馆——Jl. Ranggong No.69, Bulo Gading。一个门面,一口锅,内外两间吃饭的地儿,对门的墙上挂着关公像,贴着生意兴隆,合家平安的对联,还有大福字和传统的日历号头。一个七十多岁的华人老师傅亲自掌勺,女儿孙女当服务员,典型的华人皮肤和面孔,说着的却是印尼语。主打招牌是猪油炒面,味道确实香,但是因为环境不咋地,我并不喜欢和推荐。

用罢晚餐,漫步在老外滩的街道,曾经的外滩港口被新近填海开发的新外滩包在了里面,大排档,烧烤摊,超市冷饮各色店铺密密麻麻,车流人流川流不息,今天又恰逢周末,着实热闹。老旧的街道在昏黄的灯光下诉说着沧桑衰败和历史变迁,但阻挡不了市民们享受生活的热情。富人有富人的玩法,普通百姓也有自己小确幸的享乐之道。我们这些外来的看客,此刻也一起融入这充满生活气息的烟火气里了。

IMG_0199
图·Makassar山区自然风景

IMG_0278
图·海边落日

IMG_0305
图·落日映照下的海岸

  • 美食地图推荐:MAMA Toko Kue dan Es Krim

IMG_0155

印尼行,第三天 Read More »

印尼行,第二天

一早起床,6:45便出门,乘车从望加锡市(Kota Makassar)去往班吉恩县(Bantaeng),路况不好,历时近4h方才到达。望加锡为印尼南苏拉威西省的首府,是苏拉威西岛上最大的城市。这里看到有中资企业,比如中国工商银行,比亚迪4S店,更常见的是OPPO,ViVo,Realme等手机专卖店。

印尼这边很少有高速公路,据说只有首都雅加达才有。通往班吉恩县的道路都是乡间公路,双向各一条车道,跟我们国内西部地区的村镇公路差不多。既来之则安之,一路颠簸一路欣赏窗外风景,看远处起伏的山岭,看原始的乡村风光,看黄牛在田地间悠闲地吃草,看道路两侧异域风情的建筑和奇奇怪怪的屋顶。一路见到最多的建筑是清真寺,毕竟有那么多教民要有集中做礼拜祷告的地方。清真寺一般是一个地方最好的公共建筑,因为都是信徒们捐资兴建。门前或四角带有高耸的宣礼塔,没有统一的尺寸、比例和样式,最关键是要高,用于召唤信徒礼拜。有几个清真寺设计的特别漂亮,唤起了我作为建筑师的兴趣,若不是乘车,一定要仔细欣赏一下。镇上也有设计建造得很是现代漂亮的小别墅,那是富人的居所。

路边店好多买香蕉水果的,更多的是帝王蕉,成串的挂在门口,很是便宜,论袋卖大概人民币五毛钱一斤。说是这些地方农民比较懒,种了香蕉树在房前屋后,不用管它,每年等着摘果实就好,自己当饭吃,或者出去卖。途中在一个镇子路边店吃早餐,跟地方普通民众坐在一间屋子里的长条桌前,体验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一小碗牛肉汤,熟牛肉现场熬制,肉多味浓汤鲜,确实不错。配上香蕉叶裹制的的方块米粽,也能吃饱。人均消费15元左右,离开时店家双手合十,感谢你的惠顾。

上午10:20到达班吉恩紧邻海边的一个工业区。国内这么卷,现在不少企业才想起谋求海外发展。而有胆有识的人更早时间就出来了,敢想敢闯,已经拼搏出一番事业和天地。而据说更早的时候,西方人就过来投资兴业,眼光就更加超前了。墨守成规,得过且过,也难得有一番开拓和收获。拜会洽谈结束,又驱车到海边码头转了一圈。班吉恩这边没有污染,农业为主,所以空气质量也好的很。蓝天白云,湛蓝的海面波光粼粼,海风习习,极目远眺,心旷神怡。我们这些没怎么见过海的人,尤其是没见过这么好的海的人,自是稀罕。不过对于当地人来说,或者在周边工作生活的人来说,那就是司空见惯的了。

下午15:30驱车返回。今天是周末,回程的人车都多,路况更不好走。晚上临近19:00回到望加锡。顺道吃了晚餐,海鲜那么便宜美味,那就再吃一次。今天选的这家餐馆RUMAH MAKANS & SEAFOOD LOSARI,据说是华人开的店。我们点了红烧梭子蟹,母的蟹黄不少。昨天的干煎马面鱼味道不错,今天再来一条。第一次见到全身是方型的鱼,广东人叫它棺材鱼,取升官发财之意。红烧墨鱼仔,拌饭吃真不赖,红烧黑线鳕鱼,清炒绿豆芽,爆炒空心菜,除了辣味略重外,味道好极了,几个人胃口大开吃到撑。吃完饭又到附近的超市,买了点地方特色商品,有熟悉的人指点,就是不一样。

回到酒店已近21:30。这一天来回乘车7h,走的够远,效率够高。确实有点累了,洗洗早点睡吧。

  • 美食地图:RUMAH MAKANS & SEAFOOD LOSARI

印尼行,第二天 Read More »

印尼行,第一天

平生第一次来印尼,对这个国家亦不甚了解。9月4日晚乘东航MU5069,17:15上海浦东起飞,当地时间22:15降落印尼雅加达苏加诺机场,历时近6h。一路打盹,看书,写博客,倒也没觉得时间漫长,因为跟从上海飞乌鲁木齐耗时差不多。时差比中国早一小时,基本无感。当晚机场附近的Marriott Fairfield万枫酒店入住,条件还不错,前台服务生的笑容够真诚迷人,房间有迎宾果盘点心,床垫太软,枕头够好。只是窗户不是双层中空,稍微有点吵。

9月5日晨起,餐厅用餐,品种不是太多,但也还不错,该有的都有。品尝了叫不出名称的馅饼,涂抹酱的味道不错,国内没有品尝过的口味。水果照例是要品尝的,西瓜,芒果,青瓜,不是太甜的那种,但是足够新鲜水灵。咖啡也是要喝的,印尼位于热带地区,咖啡品质好还便宜。吃完早餐在酒店外转了几圈,感受一下户外的自然气息。

上午去雅加达的Golf Island PIK办事,这儿其实就是一个中国城,华人与中资企业都集中在这里。路边可以吃到大饼油条中式早餐,而且随处可见中文招牌,甚至还有烧烤店。这边的联排别墅300万一套,3层220m2左右,租金一年10万元人民币,不算贵。两个住家保姆,包吃住,每人月工资2000元人民币。

印尼号称千岛之国,其实全国范围据统计有17805个大小岛屿。印尼多地震,无台风,因为印尼位于赤道上,所以没有地球风的影响,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气候闷热,常年温度二三十度,没有四季,只有旱季雨季。雅加达周边环海,不过没有看到蓝天白云大海的景色,因为天空雾霾笼罩,工业污染和汽车污染造就。这边的汽车没有报废一说,所以汽车尾气的污染可以想象。印尼车子是右舵靠左行驶,跟日本英国一致。据说印尼之前是荷兰的殖民地,虽然现在有印尼语,但是跟荷兰一个语系,字母采用了英文26个字母,都能认得,只不过不懂什么意思。欧洲海洋文明真是厉害,一个个小小的国家,就能把诺大一个南半球土地给殖民瓜分了。听说其实是日本把印尼从荷兰手中解放出来的,所以日本才是印尼的伪宗主国。因此在印尼更多的日本产品,电梯扶梯是日立、富士居多,街道上车子也以日系为主。日系的某个熟悉的车型系列,比如凯美瑞、海格斯等,原来的底盘,换了个外壳变成了印尼的新系列车型,这钱挣的也是省事。

这几天因为梵蒂冈的教宗方济各到访,部分道路封闭,没能去市区里面走一圈。这老爷子也真是敬业,这么大岁数也不辞劳苦,跑到一个伊斯兰教民族占比超过80%的国家来布道宣传。古往今来有多少传教士不远万里全球奔波传教,把教义当作伟大的事业和神圣无上的工作来看待,在传播教义的同时还传播了科学文化,但就这一点来说,传教者的精神确实值得钦佩和赞叹。

中午回到雅加达机场,吃了个快餐,类似于国内米线的类型,加了点调料酱,味道辛辣起来。人民50元左右一份,价格跟国内差不多。下午飞往下一个城市望加锡(Makassar),历时近3个小时抵达时天色已晚。望加锡的机场比较老旧,出站口好似农贸市场,各色人等闹哄哄的。机场内打车特贵,比机场外要多出人民币近200块,估计是有“机场建设费”吧。

临近市区,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就是个大农村。也有富人区,高墙大院,富丽堂皇,看来到哪里都避免不了贫富两极分化。晚上入住Hyatt Place Hotel,2024年2月17日刚开业,条件挺好,房费折合人民币500元左右,不含早餐。据说这个酒店和公寓的建筑综合体,是在原来日本大使馆的地址上新建的,这块地皮只卖了人民币500万元,地价真是便宜!

晚餐去离酒店不远,靠近海边的渔人酒家(Rumah Makan Nelayan R.M Nelayan)吃海鲜,好吃不贵,生意超好,几近满员。来用餐的也有东亚和欧洲面孔,但以穆斯林的妇女居多,都是用各色头巾把头发裹得严严实实的。印尼的男人可以娶4个老婆,不过要一视同仁对待。其中有2桌一字排开坐了四五个年龄相仿,穿着打扮档次也相似的中年妇女,不知道是不是一家人。我们4人点了几个菜:东星斑一条做汤,干煎马面鱼,火烤大虾,香蕉叶裹糯米蒸,辣椒炒臭豆,爆炒空心菜,咸鱼酥,外加2瓶啤酒,一盆米饭。席间有人开玩笑说,这儿的渔民是用石斑鱼制作咸鱼酥。最后结账折合人民币500元左右,菜还没吃完。这儿普通啤酒却是不便宜,25元一瓶,说是税收高。这儿的海鲜价格比起国内来真的是家常消费的水平。晚餐后打车回到酒店,这里可以使用微信小程序grab打车,用账户绑定的人民币支付,确实方便,价格跟国内差不多。

这一天下来感觉印尼的地区发展差别大,城市化程度不高,相对国内来说消费水平偏低,物价也不高。1元人民币可兑换2000印尼盾,看着票面面值,感觉都是有钱人。不过机场的书籍很贵,薄薄的一本价值人民币两百块左右,看来只有富人才读得起书。这边的电视好多都是美国的频道,Google系列App一如既往地好用,Instgram挺好玩,国内也有博主在这儿发视频博客,媒体和数字经济产业基本上还是被外国主导和控制。哪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乐趣,市场经济像一只无形的指挥棒,指引着人们从事形形色色的工作,挣着不一样的收入,过着各自的日子,贫穷或者富有,平凡或者伟大,轻松或者艰辛。

  • 美食地图:渔人酒家(Rumah Makan Nelayan R.M Nelayan)

印尼行,第一天 Read More »

纪念被拆除的那些房子

20岁前居住的房子,10年前被拆除了。30岁前居住的房子,昨天被连夜拆除了。从此,故乡的痕迹被抹去,没有了物理形态,只留下偶尔能翻起的相片和点滴回忆。

20岁前的房子,是乡下老宅,我在那里出生,学习,生活,长大,直到高中毕业外出求学离开。那是父辈的房子,是我成年前的全部,也是回忆过往最多想起的地方。30岁前的房子,在县城,是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单位分配的宿舍。我在那里工作,生活,娶妻,生子,是我成家立业的场所和见证。

20岁前的房子被拆了,没有变成良田万顷,而是种上了花草树木,盖起了旅游度假区。看起来好像挺热闹,但是人口资源总量放在那儿,这种牵强附会的人造景点,我不知道实际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现在每年春节回乡,总还想着去看一看,去找寻以前的踪迹,虽然故乡只剩下一个大致的方位。30岁前的房子被拆了,即将在上面建设现代化的职业学校。如今教育资源如此丰富甚至过剩,重要的是整合优化,做优做强。每年一千多万大学生毕业,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却还要大拆大建,投资建设这么多学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什么。

20岁前的房子被拆掉时,连同宅基地,补偿了三万多元。30岁前的房子被拆时,宿舍连同自建房补偿了六万多元。都是政府定的价,他们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按房屋面积,每平米补偿两三百元。我不知道这个标准是怎么出炉的,是怎么审批通过的。他们说你们要是不答应,那就强拆!都说赶上拆迁是好事,能得到优渥的补偿款,我没有赶上这波福利。我们只是草民,得服从大局,服从安排,觉悟要高。

拆迁补偿是一回事,没有这些,靠自身的努力我们也能体面生存,衣食无忧。我更在意的是拆迁抹去了我的故乡物质载体,这是是另一回事。从此故乡难寻,没有了老房子就没有了根,没有了精神寄托,心灵没有了归宿,故乡从此变成记忆……

写于2024年9月4日晚,上海飞往印尼的航班上

纪念被拆除的那些房子 Read More »

9月1日,开学日

 

真好,今年的开学日是周日,孩子们还可以休息一天,把没完成的暑假作业赶紧补上。不过有的学校却提前报到了,比如我们家旁边的这个小学。傍晚出去遛狗,看到有学生家长带孩子来学校熟悉环境。学校的后门附近,运送新教材的卡车师傅在忙着卸货。明天这些散发着油墨书香的新书,就会发到孩子们的手上。新的学期开始了。

开学了,孩子们有点沮丧,开心的暑假这么快就结束了。家长们却是高兴得很,“百鸟归林”“百兽归山”,终于不用成日地为娃们操心了。开学了,早晚上下学,背着大书包的孩子们和接送的家长充盈着小区周边的环境,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开学了,明天起的上班路就不那么通畅了,早上上班路上得多出半小时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比我们当初好多了,不过他们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考学的压力,都比我们当初大得多。我们当初的小学和初中,真的没有什么学习压力,感觉就是稀里糊涂,无忧无虑地长大了。

上学的时候盼望早点长大,去未知的世界里去闯一闯。长大以后面对社会的纷繁复杂与生存压力,又怀念当初的青葱岁月和单纯无忧的学习生活。这种矛盾的心理历程,你是不是也有过?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is a Sunday, so the kids can still catch up on unfinished summer homework. But some schools are open normally, such as the primary school next to my home. Out walking my dog in the evening, I saw some parents bringing their children to the school to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environment. Near the back door of the school, truckers delivering new textbooks were busy unloading. Tomorrow, these new books, scented with ink, will be distributed to the children. A new semester has begun.

When school started, the children were a little depressed, and the happy summer vacation ended so soon. The parents are very happy, “a hundred birds return to the forest” and “a hundred beasts return to the mountain”, so they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the babies all day long. The children with large bags and the parents who rode or drove fille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community, and everything returned to its former vigor and vitality. The commute to work from tomorrow will not be so smooth, and it will take an extra half an hour to get to work in the morning.

Now children’s learning conditions are much better than we were, but the knowledge they need to learn and the pressure to take exams are much greater than we were. When we were in prim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we really didn’t have any study pressure, and we felt like we were just confused and grew up carefree.

When people in school, they hope to grow up early and go into the unknown world to break through. While growing up, we faced the complexity of society and the pressure of survival, and we missed our childhoods and the simple and worry-free study life. Have you ever had this kind of contradictory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题图·colorhub.me

9月1日,开学日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