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阳明心学”的另样解读

/ 0评 / 0

——读熊逸《王阳明:一切心法》

文 ︱ 太集春申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wezon.net/?p=100]

一切心法cover

说来鄙陋,知道阳明先生和其心学,还是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开始的。印象中的求学时代,从历史或语文中,未能学到关于他的一星半点。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应试教育,一方面是没有信息获取如此便利的互联网世界。

了解到守仁同志的履历和事功后,提起了兴趣,连续阅读了关于他的好几本书,以求更进一步了解这位传奇的人物和他的学说。说实话,我也确是傻傻地想要学到一些思想方法,妄图快速高效地武装自己的大脑,提高认知和境界。直到读了熊逸的这本不诋毁,不夸张,不曲解,真正走进王阳明的书,确是读到了“阳明心学”的另样解读。

阳明心学是什么

阳明心学,最终还是要归入儒学。
归根结底,阳明心学是用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这是修齐治平的原点与开端
心学的目标是重振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付诸实践。
主张加强道德教化,通过自发的主观反省,唤起内心的天理良知,进而自觉遵从封建社会的秩序、伦理、纲常,摒弃私意杂念,破除我执,在通往圣贤的路上越走越通达……

阳明心学的由来

守仁同学,从小就立志“做圣贤”。
早年儒道释皆有所涉猎,矢志不渝地寻觅,思考,求索。
其对于的传统与现实儒学所作的深入研究,简化,原义。

质疑程朱理学,尤其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我们求学的年代,称为“客观唯心主义”。看到其矛盾与局限、教条与僵化,无穷无尽,看不到未来。
阳明心学,上承自孟子,远承自陆九渊,近承自陈献章:我们求学的年代,称为“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心学”之集大成者。

龙场悟道:周遭环境,自然和人文,政治与实践的历练。
学术的完善与包装,书院的授业解惑,事功的推波助澜,弟子的推广传播,后人的神化,实践的价值,名人的推介……

阳明心学的要义

可以总结为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

1.“心即理”

“心即理。天下哪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是阳明心学的一个经典论断,王守仁所关注的只有道德而不及其他。每个人的心中都蕴含着全部的天理。

理学观点是“性即理”。理学以支离、分裂的眼光看世界,所以看到世界既有抽象的、规则性的理,又有具体的、质料性的气,理与气的结合才构成了我们的宇宙。

心学观点是“心即理”。心学以笼统的、综合的眼光看世界,所以看到天地万物与我同为一体,不分彼此,“心”与“性”的划分自然没必要了。

2."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一定要和他对“立志”的强调结合。如果缺少“立志”,“知行合一”就会变成一个绝顶荒谬的命题。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本意是突显“行”的意义,但是顺着他的理路走下去,反而会走到他的对立面去。倘使我们不去体察他的本心,只是严格按照字面来理解的话,一定会认为他在鼓励人们以知为行、以空想为实践。

其实,王守仁对“行”做出了一个相当特殊的定义:“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要明白这层意思,那么哪怕只说一个知,也自然包含了行;只说一个行,也自然包含了知。”

3.“良知”与“致良知”

这可以看作“知行合一”的升级版或者简化版,“知行合一”违背人的直观感受,易引发困惑,难以解释。人有与生俱来的知识和能力,不学就会是的称为“良能”,不思考就知道的称为“良知”。“良知”包含了仁、义、理、心,“良知”“良能”都可以和“良心”画等号。所谓“良”,即“先天具备”的意思。人就是天地之心,天地万物与我原是一体的。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

阳明心学四大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天理只在我心,不必向外寻求,只有心中的良知而非圣人留下的文字,才是万事万物的唯一准绳。

心学实践意义

立大志
内圣外王
吾心即世界
人性化管理,推己及人
遵从内心的决定,从心出发
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勇于实践
向内求诸于心,心安若素,气定神闲
静下心来,审视自己,忘掉恐惧,看淡得失,摒除杂念,修心磨炼。
与“从我做起”高度契合,不管外界风云变幻,只需做好自己份内之事。

关于阳明先生

要成为圣人,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缺一不可。而唯有立下不世之功,才能被大众广泛认可,奉为圣明和传奇,为立德立言作最好的背书。大众当然会认为,他的成功,是因为他深邃的思想、高深的学说。

龙场悟道之前,王守仁同志也是苦闷无助,左冲右突,徘徊彷徨的。你永远也无法理解,怎么了他突然就能顿悟,打通了思想境界的任督二脉,巅峰体验上走了一圈后,从此无往不胜,若有神助。只是在处理官场关系和家庭关系上,他却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让你觉得其实他也是一个凡人。

或者,他的成功也不尽是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所致吧,甚至说跟这个关系不大。以他一生的“三大事功”来看:南赣汀漳剿匪,平定宸濠之乱,离不开兵部尚书王琼的鼎力支持与信任。征思、田,又恰巧遇上新任内阁首辅杨一清的支持。有人说王守仁的成功,其实是赢在智商上碾压了那一帮草寇与乌合之众,手段与方法上高人一筹,上顺天时,下应人和。

所以,不妨认为是历史于冥冥之中选择了守仁同志,或者说是时势造就英雄。加上他对传统儒学的深入研究,善于总结思考,冲破禁锢,推陈出新,懂得包装思想外衣,才让他成为后人万世景仰的圣人吧。

关于作者熊逸

没人知道他的庐山真面目,这个变换着笔名,从不抛头露面,潜心著述不同题材论著的人。他号称当代中国“思想隐士”,博古通今,融会贯通,剖析推演,自成一言,草根学者。

阅读本书原因

王守仁阳明心学方法论修身养性熊逸逻辑思维罗振宇推荐

读到了什么

阳明心学原来是这样的,至少熊逸认为是这样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圣人,是指使自己到通达境界或状态的人,这个境界或状态,“止于至善”。
“圣者,通也”,就是通达,事事物物都能运用自如,心无执念的人。
达到通达境界的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圣人也是凡人,不是神
不迷信,任何人,任何学说
一个学说,一门学问,只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乱世出英雄
经历是最好的老师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论立志的重要性
比起王阳明,我似乎更喜欢曾国藩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